乾坤,指的是什么?
乾坤亦称天地。《易·说卦》:“乾为天……坤为地。”
《易·系辞下》:“
黄帝
乾坤是人类也是华夏民族创造的认知天文地理、日月运行规律并以此进行星野划分的知识范畴。
比如,《孔子家语·执辔》所言:“倮虫三百有六十而人为之长,此乾巛之美也。”就是说,在万物五类(贝、鳞、毛、羽、虫)之中,从倮虫类进化而来的人类,是虫类之灵长,即属于龙。譬如我们常说的“望子成龙”和“龙的传人”。
第一个神龙,叫盘古。他“开天辟地”,首创造人类世界文明。
他用神斧开劈出天和地。就是“一斧定乾坤”。
在遥远的远古社会(至少两万年前),盘古就造出了历法,就是盘古历。即“太极图”。
盘古历以“载”为名,其后裔伏羲后来改为“岁历”。神农氏时期又改岁历为“农历”。而农历更为精准地指导了人类农耕生产。因此叫“年历”
载、岁、年不同之处在于:一载等于三百六十年;一岁等于十二年;一年等于十二月。
从盘古历中,可以看出子午线,乾在北极(古称北辰),坤在南极。
但这与古代“天南地北”概念不相符合。其故有可能如下几种情况:
(1)在中国,太阳在大陆的南半拉,南方先天亮,以南为天。
(2)太极图对应天文,反过来看就是北极在上(即所谓天上的星星朝北斗)。
(3)过去的“天南地北”说是后人经过改动的认知。
总体来说,这些都不是严苛的问题,只要了解太极图即盘古历就行了。
即这是体现太阳在黄道上周而复始的运行规律。
到了伏羲女娲时期,由于地球出现大的震动(天塌地陷)“天向西北倾、地向东南斜”,伏羲女娲根据南北极的改动,重新划分天文和地理,于是,南北极不变,乾坤却做了新的调整,在“未”与“丑”的位置即西南30度夹角上,设为“乾坤”。东北为天为乾,西南为地为坤。因此,这一贡献也称为“再造乾坤”。
搁在现在体现在地理上的坐标,对应的则是横断山脉至太行山脉,即伏羲时代已经把中华分为“高原”和“平原”两大部分。所以,西部高原也曾被称之为“昆仑神山”,即盘古以及后裔为中华开拓的疆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