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里的杜衡是什么?
《山海经·西山经》记载:“又西三百二十里,曰嶓冢之山,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帝之山······有草焉,其状如共葵,共其臭如蘼芜,名曰杜衡,可以走马,食之已瘿。”
普遍的解释是:山中还有一种草,形状像葵菜,散发出和蘼芜一样的气味,名称是杜衡,给马插戴上它就可以使马跑得很快,而人吃了它就可以治愈脖子上的赘瘤病。
这种解释很有可能是“望文生义”,产生出错误的认知。
个人以为,这种被称为“杜衡”的草,是说它长得像葵类植物,闻起来有股蘼芜草的香气。
“可以走马”这一句,却是及其难定其义。
那么我们先从字义着手:
“可”,从丂(供神之架);从口,表示在神前歌唱。
“以”字,本义为“用”。这个“可以”,就是“能够拿来用”的意思。“以”在古时,也和“已”通用,即“治疗”的意思。这也说明这种杜衡是种神草。
最关键的是“走马”二字。尽管“走马”均解释为“骑马疾走;驰逐”,形容马跑的快。但别忘了,这也许仅仅是延伸义。
民间有传言:人死如走马。是说人将死的时候,脑海里会很快回想起一些难忘的经历。这种人生经历犹如走马灯一般在脑海里旋转。而这里的“走马”,当指的是濒临死亡。“可以走马”,就是能够用来让人“起死回生”,而绝非是让马跑得快的错误理解。
因此,杜衡草就是让人能够还魂的不死草,神仙草。这种杜衡草,就是“杜兰”,又称灵草、林兰·····总名为“石斛”!
石斛,古代被称为九大仙草之首,被尊为救命仙草。
石斛,始载于《神农本草经》:“石斛,味甘,平。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久服厚肠胃,轻身延年。
《本草纲目》:“石斛茎状如金钗之股,丛生石上,称金钗花,又称千年润,处处有之,以蜀中者为胜”。
《本草纲目》:“节上自生根须。人亦折下,以砂石栽之,或以物盛挂屋下,频浇以水,经年不死,俗称为千年润。”(人工种植方法)
南朝•梁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对石斛的外观特征作出了描述:“生石上,细实,桑灰汤沃之,色如金,形似蚱蜢髀者为佳”。
宋代唐慎微《证类本草》记载“石斛,细若小草,长三、四寸,柔韧,折之如肉而实。世又谓之金钗石斛,盖后人取象而言之。今人多以木斛浑行,医工亦不能明辨。将木斛折之,中虚如禾草,长尺余,但色深黄光泽而已。真石斛,治胃中虚热有功。”
清代陈士铎在《本草新编》:“金钗石斛,味甘、微苦,性微寒,无毒。不可用竹斛、木斛,用之无功。石斛却惊定志,益精强阴,尤能健脚膝之力,善起痹病,降阴虚之火,大有殊功。今世吴下之医,颇喜用之,而天下人尚不悉知其功用也。”
明代李时珍于《本草纲目》中解释道:“石斛茎状如金钗之股,故古有金钗石斛之称。今蜀人栽之,呼为金钗花。盛弘之《荆州记》云,耒阳龙石山多石斛,精好如金钗,是矣。”
现今有人寻找石斛的出处:
第一种说法以其形态来解读。都是下粗上细,,形似斛状,又因其“丛生石上”, 故名石斛 。
第二种说法以功效来解读。斛是古量器名,用来量粮食,可出可入 ,
宛若脾胃功能,,既可受纳饮食,又可运化水谷精微至全身四肢百骸,故久服石斛可健脾益胃,石斛之名亦是其功效的浓缩。它的茎秆,上粗下细,形如“斗斛”)
石斛,顾名思义,生长在山中石山的一种像“斛”的草。
“斛”,角斗也。量器。斛是中国旧量器名,亦是容量单位,一斛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
“杜衡”,就是度量衡的假借。或许是姓杜的人给这种仙草起得名字,也是指这种仙草食用要有度,别不知轻重随便拿来当菜吃。这只是救命草,关键时刻用得上,食之已瘿——可以治疗“肿瘤”。
就是说,在4千年多前,古人就在嶓冢之山(陕西甘肃一带)的西边天帝之山(甘肃与青海间)发现了传说中西王母拥有的“不死草”——杜衡。
前一篇:古代秤十六两的来历
后一篇:《山海经》西次三经大致范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