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板书《一件小事》。
同学们互相观望,开始思考起来。
(二)议论题意。
这个命题有三层意思:一层是“事”,告诉我们这是个记事的题目;二层是“一件”,三层是那个“小”字。“小”这层处于关键位置,我们俗称“题眼”。“小”,有两方面要求:一是事件本身要小,二是还得有一定的意义才行。
(三)分析难点。
“根据刚才**的总结发言,看来你们基本上是理解这个命题的。怎么样,能动手写了吗?还有什么困难吗?”
多数学生沉默着。
——“王老师,我觉得这个命题,说难也不难,可是真要自己写了,又很不好办。”
——“我也有这种感觉。口头上分析一下题意,我们会说;要真选一件小事写,难了。”
——“是啊,王老师,一件事,也不能上秤称一下,多大的事算‘小’事呢?”
——“您啊,还得往细里给我们再讲讲。”
是的,他们的发言,说到了这个命题的本质。这样表面看来一般的命题,题眼处要求很难的。“好吧,请大家打开本子,什么叫‘小’事,我讲四点供你们参考。”
1.场面要小。
事情发生的地点,不得追求热热闹闹的大场合。公园里搞划船比赛呀,礼堂里迎新年大联欢呀,场面太大了。要着眼于家庭室内,街头巷尾,校园一角。小事么,自然应在小的场面中进行。
2.人物要少。
既然是事件,当然得有人物出场。只写“一阵风吹过,两片树叶落下来”,那怎么行?小事,出场人物不可太多。全家几辈人凑在一起给太奶奶祝90大寿,乱;全班人参加搞卫生大扫除,多。小事中的人物,独角戏可以,两三个为宜。
3.时间要短。
有的事件,时间拖得长,一小时,几小时,甚至一整天,那很难算是小事。小事,节奏也要快,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跟妈妈去一趟百货大楼,得一两个小时吧?记全校运动会,得半天吧?这都不符合小事的时间要求。一般地说小事;两三分钟内解决问题最好。
4.情节要简。
以简明的情节交代问题,这是小事四点要求中最为关键的一条。写去同学家玩,见那缸小金鱼很喜欢,自己很想要。那同学看出来了,给了两条,这就行了。至于人家那一大缸金鱼是从哪儿弄来的,自己有了这两条小金鱼又如何养它,不要东拉西扯。简明的情节,反而能使小事的中心表达得更突出。
讲到这里,结合板书,请一人把《一件小事》中“小”字的四点要求,小结一下。
(四)教师“下水”。
讲了四点要求,“大家可以动笔写了吧?”不行,畏难情绪还没有完全消除。
——“王老师,这四点,我懂了,也能背着说一遍。不过,什么样的事符合这四点要求,心里还没有准数。”
——“王老师,前几次作文,您都各拿出一篇‘下水’文给我们看的,这次,希望您也下一回水吧!”
“对!”不少学生附和着。
“难为我了。这次备课时,还真没写‘下水’文。我想讲了那四点就可以了。既然大家强烈要求,这样吧,不就是选材困难吗?我口述一份选材大意,请你们与那四点对对号吧。”
教室里立即静下来。我慢慢地讲着。
内容大意——那天早晨,我骑车来校上班,看到路边那只绿色的邮筒。书包里有封要发的信。我骑车到邮筒边,犯懒,没下车,侧着身子伸长右臂想把信投到筒中。咳,只差半尺,硬是够不着筒口!这时,从身后过来一位抱小孩的妇女,接过我手中信,给投了进去。当时,我一愣,还以为大白天竟有人抢信吗?待人家给投进去,这才醒悟过来,连声说“多谢了”。然而,那妇女已经走远啦。
“请大家对照那四点要求分析一下吧。”
——“这件事场面小。虽说是在广安门大街,但与热闹的街景没关系,只是在邮筒边。”
——“人物也少,只是两三个人。”
——“时间么,从您停下车,到再骑车走,两分钟也就够。”
——“情节就是那妇女替您把信投到邮筒中,没什么复杂的。”
“请你们自由议论一下吧。”这时,教室里气氛活跃。有的人自言自语着:“噢,就选这样的事写,也不难。”
5.独立选材。
“好啦,该看你们的了。给大家十几分钟时间,根据以上讲的,结合自己的生活,请各自独立选材,拟出提纲。”
教室里静下来。我在行间巡视,了解优等生情况,重点提示一下几个后进生。
大约10分钟后,我请大家停下来。这时,“写什么”的大主意都拿定了,多数人也列出提纲。根据我行间巡视掌握的情况,请几个同学读读自己的提纲。
提纲一(关院内水闸)
开
头:北京的冬天到了。
中间部分:
①大院里的水管子冻了,放不出水。
②爸爸负起开、关水闸的任务。
③他教育我要为大家着想。
结
尾:不久,人们都争着干这活了。
提纲二(钉纽扣)
开
头:上课时,老师发现我衣服上缺了一只扣子,嘱咐回家钉好它。
中间部分:
①回家时,唉,奶奶买菜去了。
②自己钉吧,我是个男生,怎么能干这种活?
③南屋娟姐姐上高一,肯定会钉,只是,求人家,不好意思。
④妈妈回来了,她还是老词,“自己事情自己干。”
结
尾:在妈妈指导下,我把扣子钉好了。
提纲三(一包巧克力糖)
开
头:去大会堂献完花,发给我们每人一包巧克力糖。
中间部分
①路上,尹彬说她要把糖分给表弟吃。
②我不想分糖给姐姐。(详写)
③家长对我进行了教育。
结
尾:我把糖分给姐姐一半。
提纲四(一只塑料袋)
开
头:傍晚,我伏在北窗口看景。
中间部分:
①楼前通道上,一位老奶奶买菜回来,塑料袋破裂,十多个土豆滚了一地。
②老奶奶很发愁,一个个地往怀里
③我叫着“老奶奶注意啦”,把一只塑料袋从三楼窗口飘了下去。
结
尾:老奶奶提着土豆走远了。
四份提纲读过,大家自由议论一番。
教师小结:“这四个人的选材,‘关水闸’、‘钉纽扣’、‘分糖’和‘飘塑料袋’,都是小事,都有一定意义,都是符合要求的。”
6.范文引路。
课进行到这里,同学们认为该开笔写了。
“别性急,我这里还准备了一篇范文没读给大家听呢。”
一个小个子学生情不自禁地说:“咳,有范文,您为什么不早拿出来呢?”
“早拿出来?我怕影响了你们选材思路的开展。大家写什么都定了,这时就有了个新问题:那么小的一件事,怎么能写成一篇千八百字的作文呢?这就得看谁能写得细了。下面这篇范文,事件情节也极简单。由于作者观察细致,描写具体,他得到了优等的成绩。”
大家全神贯注地听这篇范文。
一件小事
——帮王老师打车气
开完干部会,已经五点多了。校园里静悄悄的,只能听到风吹树叶发出沙沙的响声。我迈着急促的脚步朝校门走去。
走到传达室门口,我看到一个人弯着腰在给自行车打气。这是哪位老师还没离校呢?啊,原来是教我们语文的王老师。只见他拿着气筒,吃力地打着,气门那儿发出漏气的“嘶、嘶”声。
我停住了脚步。我们王老师,年龄大了,瘦高的身体显得很疲劳。平日教课,由于我们这个班学生底子薄,多吃力啊!看,此时他的额头已经渗出汗珠。看到这儿,我急忙走上前去,“王老师,让我来!”经我再三恳求,王老师才把气筒交给我。
我双手握紧筒把儿,王老师蹲下按着气门。一下、两下、十下、二十下,我使足劲打起来。我问:“王老师,您为什么走得晚了?”王老师笑着说:“我你一样,也是开了个会。”前胎打足了,王老师说:“你累了,我来吧。”“不累,一点也不累,”我连忙解释,“平日在家,爸爸的车总是我给打气的。”是啊,师生之情和父子差不多么!就这样,边说边打,几分钟工夫,前后胎都打得捏不动了。
王老师看了看我,满意地说:“谢谢你啦!快回家吧。”我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只是高兴地站在那里傻笑。
这时,王老师戴上手套,骑上自行车。我和老师挥手告别。望着王老师远去的背影,我心中充满了欢乐。
读后,教室里反映强烈。
①请一人分析一下那四点要求。
“这篇作文,完全符合写‘小’事那条:一、校门内传达室外,场面小;二、师生二人,人物少;三、从看到老师打车气,到望着老师骑车走了,也就几分钟,时间短;四、只是帮老师打了打车气,情节简。”
②说说“什么地方写得细?”
——“这天放学走得晚,交代得细。”
——“王老师自己打车气,难在哪里,情况写得细。”
——“边打气,师生二人边谈,这是全文的主要内容,写得最细。”
——“结尾也用力写了。”
“好啦,大家手中各自有了提纲,再参照这篇‘细写’的要领,相信你们这次作文能出好成绩的。下节课与下午自习课,在校内完成这次练习。我等着欣赏你们记叙的小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