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字之书”不逊“有字之书”
文/青松
古语常有警句,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学而优则仕”等等,读书帮助写作,读书明理,读书获得财富美人,可以做官,没错,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很多时候靠“有字之书”传承,所以几千年间古代文明绵延不断,社会文明不断进步。
反之,秦王赢政“焚书坑儒”,极大地破坏了文明传承,上古典籍几被摧毁殆尽,上世纪我国建设时期发生的曲折,也证明了一个事实,要珍惜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社会主义建设不能一蹴而就,而文明成果很多写在“有字之书”上,因此,学习“有字之书”,也是学习掌握文明成果的捷径了。
不可否认,真是全社会形成了“读书有用”,“读书改变命运”的共识和氛围,以及设立了“尊师重教”的“教师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观念深入人心,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参与者、受益者。
然而,平心而论,目前教育改革不尽如人意,就教育事业的终极产品——学生来说,我们可以发现我们培养了许多眼高手低,夸夸其谈,高分低能的庸才。学习不错,会考试,但不懂生活常识,不懂与人和睦相处,自私自利;不知感恩,凡事衣来伸饭来张口,从小到大是“小皇帝”和“小公主”;不关心国家大事,时事政治,只是应付政治考试的机器,不会思辩,不能随机应变;没有独立竞争意识,人云亦云……
这些“产品”可称为“两脚书柜”,或者说是次品,实际上我们要改变只让学生读“有字之书”的现象,让学生读“无字之书”!
什么是“无字之书”?没有成文的口耳相传的“规矩”,千百年流传下来有益传统,社会实践活动等等。这些“无字之书”浸淫在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方方面面,大到爱国为民,小到待人处世,自立自强。文盲也知道要敬老爱幼,助贫济困,老人讲“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家长在家打扫卫生,带领孩子做家务劳动,就是身教言教,外出散步教育孩子不乱丢垃圾,到博物馆看文物,了解历史文化,外出旅游,感受河山胜景,陶治情操,怡情养性,都是读“无字之书”!
如果说读“有字之书”是掌握理论,那读“无字之书”就是实践,仅读“有字之书”是不够的,必须读“无字之书”,也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靠实践来检验。宋代大诗人陆游说“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说寓言故事“叶公好龙”只是叶公一相情愿,性命无碍,那赵括纸上谈兵致自身死难而赵军全军覆灭,马谡失街亭而被砍头,危险就大了。自古以来凡能安邦定国的经纬之才,莫不都是学以致用的人才。
读书如此,学艺也是。常言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分钟”讲的真是这个道理。书圣父子名扬天下,在于写完几缸水,写秃无数笔。
因此,读“有字之书”扎实根基,读“无字之书”枝繁叶茂;读“有字之书”站立自强,读“无字之书”助你飞跃发展。
“无字之书”不逊“有字之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