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课堂:白先勇和他的《安乐乡的一日》解读

标签:
教育文化育儿 |
分类: 文学精读课堂揭秘 |
文学课堂 《安乐乡的一日》
和我们讨论过前两篇小说不同,前两篇都是以时间的发展顺序为线索,故事有开始、发展、结局等要素,但本篇是生活的横截面,只记录了某一天故事主人公面对的人、事、物和由此产生的心理流程。我们通过讨论,对小说题目、故事背景、故事主人公的身份、故事冲突及促使矛盾冲突的原因进行梳理。
一、题目解析:
1、安乐乡:
安乐乡是美国城市PLEASANTVILLE的意译。当然如果仅仅按照这个英语单词来讲,还有一种翻译是欢乐谷,来自一部美国电影的名字,不过这部电影创作于本小说30多年后。在中国内地的中英翻译中,地名一般都是音译,PLEASANTVILLE常见的翻译是普莱森特维尔,这是一个坐落在美国新泽西州的一个美丽城市。
如果在百度搜索上输入安乐乡,出现的10个选项全部都是中国的地名。那么何以作者要翻译为安乐乡,自然有作者的用意。我们需要从“安乐”一词讨论起。
2、何为“安乐”。
“安乐”是双音词,指一种安宁和快乐的心理状态,也指安逸快乐的生活方式。该词亦可用于祝福语,即“快乐安康”之意。该词出自《孟子》的名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根据对安乐的理解,那么“安乐乡”自然是指能够带来安逸快乐的地方。那么这个地方真的让人那么快乐吗?这是我们在细读全文之前应该带着的问题。
3、如何理解“一日”。
在人生中,一日可能是“一日,犹昨日也”,从而一日复一日的“某一日”,也可以是因为其特殊而被记录的“这一日”。
那么小说写的到底是“某一日”,还是“这一日”呢?
二、故事背景分析
对应着题目“安乐乡”的汉语涵义。小说一开篇就告诉我们“安乐乡(Pleasantville)是纽约市近郊的一座小城。居民约有六七千,多是在纽约市工作的中上阶级。大家的收入丰优均匀,因此,该城的地税是全国最高地区之一。”而主人公家里“按着美国最新的设计陈列。客厅内的家具全是现代图案,腰型的桌子,半圆型的沙发,以及一些不规则型体的小茶几及矮凳。颜色多呈橘红嫩黄,许多长颈的座灯像热带的花草,茎蔓怒长,穿插在桌椅之间。室内一切的建构,格式别致,颜色新鲜,但是也像儿童玩耍的砌木一般,看去不太真切,厨房一律是最新式的电器设备。全部漆成白色:电动洗碗机,电动打蛋机,电动开罐头机,以及一些大大小小的电锅电炉。”“伟成开始行财运,做股票经纪赚了钱”,这些设置显然是告诉读者故事主人公家境富足,衣食无忧,理应安乐。
三、故事主人公身份分析
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这个小家庭中的女主人依萍。那么她的生存状态是怎么样的呢?安乐乡只有他们一家中国人,她不大会开车,所以平常也不大远出,而且和纽约城中几个中国朋友都差不多断了来往。小说在暗示读者,依萍可能很孤独。
那么她每一天怎么度过呢?小说也有细致的描写:她的每一天的轨迹基本都是固定的,围绕着老公和孩子转,看起来安排的满满的,但让读者想象,却不免乏味。作者在描写中也用了一些词汇,如“消磨”、“慢得叫人心慌的速度,在铁道上缓缓滑动,好像永远达不到终站似的”,“漫无目的”等,侧面衬托了女主人公并不满足于当前的生存状态。
三、故事的矛盾冲突
1、依萍与老公、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合拍
夏天,伟成带着宝莉到安乐乡附近的游乐园去游泳划船;冬天,父女两人便穿上御雪衣出去门口扫雪,堆砌雪人,依萍不善户外运动,伟成带着宝莉玩的这些玩意儿,她都加不进去,有时依萍也跟着伟成和宝莉一道出去,在一旁替他们看守衣服。
2、依萍与小区的美国太太们不能合拍
她参加她们的读书会,可是她看英文书的速度太慢,总跟不上别人的谈话。
邻居太太来邀请依萍去参加社交活动,依萍都托辞推掉了,因为每次出去,依萍总得费劲的做出一副中国人的模样来,常常回家后依萍累得要服头痛丸。
3、依萍和丈夫的追求不合拍
依萍对于股票一窍不通,而且不感兴趣,当伟成在依萍面前炫耀他对股票的知识时,依萍总是勉强着自己,装作热心的聆听着。
4、依萍和丈夫的生活方式不合拍
伟成在美国日子久了。一切习俗都采取了美国方式,有时依萍不太习惯,伟成就对依萍说,既在美国生活,就应该适应这里的生活。因此,家务上的事情,依萍往往还得听取伟成的裁夺。
5、依萍和女儿的美国习惯不合拍
老公过于宠孩子,依萍不能看惯。
宝莉不肯讲中文,依萍希望她会讲。
宝莉直接喊妈妈的名字,依萍不习惯。
宝莉喜欢和爸爸一起看电视节目,但依萍觉得电视幼稚无聊。
这一切在“一日”以前都已经存在着。
6、 那么,这一天发生了什么激化了矛盾呢?
这天,丈夫一如既往和女儿在外面玩乐之后回到家,他们两人充满默契,丈夫继续维护着不爱吃中国菜的女儿。故事发生了变化,宝莉被告状了,她扯了同学的头发。依萍质问她为什么打同学?宝莉说因为同学说她是中国人,她绝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依萍坚持宝莉是中国人,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依萍打了宝莉。这一天因此成为特殊的“这一日”。
四、何以产生了矛盾?如何解决矛盾?
这是需要孩子们思考的重点。
故事中,丈夫认为产生冲突的原因来自依萍奇怪的坚持,因为“宝莉生在美国,长在美国,大了以后,一切的生活习惯都美国化了。如果她愈能适应环境,她就愈快乐,你怕孩子变成美国人,因为你自己不愿变成美国人,这是你自己有心病,把你这种心病传给孩子是不公平的。”故事的结局,孩子和爸爸继续快乐看着电视节目,而依萍绝望地躺在黑暗之中。
显然,这篇小说提出了一个大问题:如何在中西文化冲突中更好的生活呢?作者白先勇虽然有一定的情感倾向性——显然,他更肯定依萍对中国文化的坚守,但他最终没有能够给出解决办法。白先勇自1962年出国后,一直长居美国,他应该也在时时体验中西文化冲突带来的决裂感,但他的主要文化活动都在台湾和内地开展,而且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革新与传承,也许,这就是他的答案。
http://s15/mw690/005YMg2ezy6PiJJqWeibe&690
文学最大的教育就是唤醒人的同情心,教授如何同情。——白先勇
白先勇生于广西桂林,父亲白崇禧。白崇禧有“小诸葛”之称,是国民党桂系中心人物,地位仅次于李宗仁,与李宗仁合称“李白”。白先勇另有兄弟姐妹9人。在他7岁的时候,经医诊断患有肺结核不能就学,因此他的童年时间多半独自度过。抗日战争时他与家人到过重庆,上海和南京,后来于1948年迁居香港,不久之后在1952年移居台湾。
http://s4/mw690/005YMg2ezy6PiJSeZHlc3&690
1956年在建国中学——台北市立建国高级中学是台湾最具知名的高级中学之一——毕业后,由于他梦想参与兴建三峡大坝工程,以第一志愿考取台湾省立成功大学水利工程学系。翌年发现兴趣不合,转学国立台湾大学外国文学系,改读英国文学。1958年,他在《文学杂志》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金大奶奶》。两年后,他与台大的同学欧阳子,陈若曦,王文兴等共同创办了《现代文学》杂志,并在此发表了《月梦》、《玉卿嫂》、《毕业》等小说多篇。
1962年,白先勇的母亲去世。母亲去世后,白先勇极度伤心,决定飞往美国爱荷华大学的爱阿华作家工作室学习文学理论和创作研究,当时父亲白崇禧也来送行,这是他与父亲的最后一次会面。白先勇对父亲的复杂情感在他的作品《寂寞的十七岁》中有书写。同年圣诞节他到芝加哥度假,心里感触良多,写成《芝加哥之死》,于1964年发表。研究者大都认为这是他的转型之作。美国学者夏志清称此文“在文体上表现的是两年中潜心修读西洋小说后的惊人进步”,而“象征方法的运用,和主题命意的扩大,表示白先勇已进入了新的成熟境界”。
白先勇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散文集《蓦然回首》,长篇小说《子》等。他的作品最突出的特点是吸收了西洋现代文学的写作技巧,融合到中国传统的表现方式之中,描写新旧交替时代人物的故事和生活,富于历史兴衰和人世沧桑感。其作品《永远的尹雪艳》、《玉卿嫂》、《游园惊梦》被改编成话剧、电影和电视剧,在大陆具有较大影响。
除了文学创作之外,白先勇还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近年来,他集合两岸三地一流的创意设计家,联手打造文化工程青春版《牡丹亭》,先后在台湾、香港和苏州、北京、上海等地上演,场场爆满,而且吸引了许多年轻人,被称为中国文化史上的盛事。
http://s8/mw690/005YMg2ezy6PiJNyHUrb7&690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