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文学课堂导读: 萧红《小城三月》详解

标签:
情感教育文化育儿 |
分类: 文学精读课堂揭秘 |
编者按:每周我们会在《推荐阅读》栏目中提前发布本周末文学课堂将精讲的篇目,并给出导读问题,希望同学们提前预习。本周推荐阅读《小城三月》。
导读:这是萧红的最后一部作品。这位正值青春年华的女作家,在写完这部作品不到半年的时间,就离开人世了。
本周我们要阅读和分析萧红的《小城三月》,要求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先通读《小城三月》,在课堂上我们再细读作品,并进行讨论:
1、小说题目为什么叫“小城三月”。
2、三月是什么样的季节?你对三月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吗?
3、小说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这个故事的结局是悲还是喜?
4、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他(她)的命运是怎么造成的?
5、你喜欢这部小说吗?如何你觉得这部小说好的话,它好在哪里?
周六下午,尽管北京的天空充满雾霾,我和孩子们在温馨的咖啡厅再次踏上了文学之旅。在孩子们已经通读小说的基础上,我们对《小城三月》的故事、人物及人物的命运进行了探讨。
一、题目解析
能够理解题目就找到了打开理解小说情感基调的钥匙。我们首先对作品的题目进行了解析。
《小城三月》包含两个要素,一个是三月,一个是小城。
为了理解三月这个意象,我们照例寻找了一些描写三月意象的诗词,如下:
▪
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
玉楼春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
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我们还听了两首关于三月的歌曲,一首是苏红的《三月三》,一首是香香的《三月》。
通过对以上诗词歌曲的分析,加上日常生活经验,孩子们都得出在三月这个春未暖,花未开的时节,激发的情感多是人的离别之愁,回忆之忧。
为了理解小城的概念,我们首先就生活经验对小城的概念进行了讨论,然后听了邓丽君的歌曲《小城故事》,都觉得小城的生活状态一般是:过着简单平凡的生活,但很舒适安心,人员流动相对较少,人们的思想会更保守与滞后。
就题目来看,这将是一个普通平凡却充满忧伤的故事。
二、故事、人物分析
《小城三月》的故事比较简单,通读之后,孩子们都能理出小说的主线是翠姨非常短暂平凡的一生。故事只有一个主人公,那就是翠姨,其它人物都是翠姨生命的点缀,小说对她们的展现是模糊和苍白的。
我们根据小说的章节,围绕翠姨的经历,理出的线索是:
1、翠姨买绒绳鞋的故事。(交代了故事时间、背景、人物身份)
2、翠姨妹妹结婚,此后孤独的翠姨就常常住在我们家,因此认识了我的堂兄。
3、翠姨订婚,翠姨有了钱,翠姨变得很时髦。
4、翠姨在我家获得的短暂而快乐的生活,以及和我堂兄的疑似恋爱的来往过程。
5、翠姨要办嫁妆结婚了,但她却生病死了
6、翠姨死了,春天也来了,活着的人们还在继续自己的生活。
理出故事后,我们对翠姨的形象进行了探讨。孩子们都觉得翠姨性格上有很多“奇怪”、矛盾的东西:她多愁善感(大伯说她是林黛玉)但也又很喜欢热闹(她喜欢“我”家就是因为“我”家人多热闹);她喜欢和别人交流(和“我”常常说话到半夜),有时候也能勇敢的争取(订婚后要去上学),但更多时候她又不敢说出来,只能放在心里折磨自己,直至死亡,而大家并不能理解她何以会死。
对她和堂兄到底有没有恋爱的问题,我们也进行了探讨,认为由于小说的讲述人是一个孩子,所以很多细节都只是暗示,并没有呈现。我们只能下结论是疑似恋爱,或者是暗恋而已。
三、是什么造成了翠姨的命运?
这是我们分析的重点。我们讨论后,提出了以下观点:
1、性格导致命运。翠姨多重奇怪的性格使得她最终死亡。如果她能像她的妹妹安于命运,她或者就不会死;如果她能勇敢的说出来她的忧愁,也许她也不会死。
2、宿命般无法抗拒的命运。由于是儿童视角的叙述,故事存在很多空白,似乎让人觉得翠姨的一生从她出生开始就本该是如此、只能如此。
3、时代带来的压抑。翠姨生活的时代是新旧文明更替的特殊时期。在这个已经受到新思想冲击的保守的小城里,虽然人们开始接受新思想,比如开始追求新时尚,很多年轻人出去读书,学习外文,男女之间的界限开始减弱,但传统文化的束缚仍然存在,比如对翠姨母亲寡妇以及再嫁身份的忌讳,门当户对的讲究等等。正是新旧文明在翠姨身上的双重压抑,使得翠姨既不能安于生活,又不能反抗生活,最终只能放弃生命。
4、典型的东方女性悲剧。一个女孩子执着地暗恋一方,但从来没向被爱的一方吐露心曲,直至无奈地将人折磨至死,这样故事虽然很凄凉,但却是特殊时代的一个平常的故事。
孩子们都为翠姨凄惨的命运感到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