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进餐
(2017-09-28 20:30:43)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幼儿教育与特殊教育研究所 
幼儿园“自主进餐”的做法应该是源于江苏省2014年8月 
“自主的代价”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我认为反映了当前我国幼儿园教师的普遍问题。大家在外出观摩和学习过程中,非常容易被外在的形式和新颖所吸引,然后凭我们各自的经验去理解、模仿学习和实践,常常事倍功半。上期的关于“观察墙”的问题也是如此。张益丽老师外出观摩看到其他幼儿园孩子自己打餐,“觉得这对于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主意识可能有帮助,于是,我园从上学期开始也对此环节活动进行了改革”,于是带来了幼儿自己打餐的一系列问题,如造成了幼儿更多的等待、幼儿挑食、进餐的卫生与保育(饭菜凉了)等问题,并归结于这是给了幼儿自主造成的,于是非常纠结与矛盾。此问题的症结在于把“自主进餐”理解成了“自助进餐”去实践了。实践中许多幼儿园的自主进餐还存在着文中没有提到的无视幼儿年龄特点的问题,小中大班幼儿统一行动,方式方法一样,这反映着教师从成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关注活动的形式,而非活动本质。教师觉着这样做可以实现某些目标,而不是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即幼儿的需要去思考这个问题。“自主进餐“的意义与价值绝不仅仅是“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主意识“的问题。
其实,“自主进餐”背后的理论和实践是有非常值得深思的价值的。首先,是如何对幼儿园课程的理解,课程实施如何尊重和满足幼儿学习的方式与需要,改变固有的观念。《指南》指出“幼儿是在生活和游戏中通过动手操作、直接感知、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这是幼儿阶段的学习方式和需要。说到课程大家都会说幼儿园的课程与中小学不一样,有其特殊性,幼儿园的一日活皆课程。但在实践中大家是这样去做的吗?受到大家重视的依然还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学。从幼儿园评估到教师的晋级,需要递交的材料和展示的活动依然主要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教研活动仍然以研课为主。自主进餐的提出就是引发大家去思考,进餐作为幼儿每天在园的重要的日常生活环节,对于幼儿作为一个未来的社会的人到底其教育价值在哪里?幼儿的生活环节是幼儿学习与发展重要过程和内容,幼儿就是在生活中学习的。有的幼儿园不允许幼儿进餐时讲话,那么他如何养成好的进餐礼仪,如何在进餐时与他人正常的交流?这些都是成人世界必备的技能。深度思考的话,《指南》五个领域的学习与发展,都可以在进餐环节获得相关的经验。就看教师如何对待幼儿的进餐,有没有给幼儿机会,有没有意识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的契机。但是,这绝不能把进餐当成教学活动的思路来思考,今天、本周要通过进餐实现什么目标,因为生活中的学习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例如,幼儿园的餐具,为了消毒方便,是清一色的不锈钢的餐具。可我们哪个成人不喜欢具有小资情调的美餐具?每个人喜欢的美餐具都不尽相同。美餐具不仅给予我们美感,而且能给予我们进餐的愉悦和体验。那么,我们给了幼儿安全美感的餐具,给了幼儿选择权了吗?再如幼儿对食物的认识,我们会专门设计一节集体教学活动专门学习某种蔬菜或水果的营养知识,但那不是真实生活中的体验,我们给予幼儿在进餐过程中让幼儿与食物之间建立认知和感情的机会吗?我们想到的就是我们成人要完成的任务,每天给幼儿各种营养素比例是多少,每个人必须吃多少。如果把进餐变成完成任务而忽略享受食物美味,将心比心,我们成人还喜欢吃饭吗?当然给予幼儿必要的营养是必需的,但不能因此而放弃幼儿其它领域发展的机会。研究自主进餐就是在正确的理念下,充分理解幼儿一日生活的每个环节都是幼儿学习与全面发展的契机。
其次,自主进餐背后是如何看待幼儿的问题,即儿童观的问题。因为幼儿阶段的发育不成熟,是迅速生长发育的阶段,的确幼儿教育必须实施保教并重的教育。但保教并重不能把幼儿看成是被动接受照顾的对象。因为幼儿生来就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者、探究者,如果我们尊重幼儿,就应该看到幼儿的能力,相信幼儿的能力。江苏很多幼儿园,进行了自主进餐后,老师们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原来孩子如此能干,我们以前怎么没发现!其实如果我们不放手永远不知道幼儿成长的力量,会低估幼儿的能力。实施自主进餐,是期望老师们从这个过程中去发现幼儿,重新认识幼儿,修正对幼儿的认识,从而改变儿童观,并把对幼儿的认识迁移到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其他方面。如何认识幼儿,我们该有怎样的儿童观,也许每一位教师都知道都会说,老师们写的论文的出发点都是尊重幼儿的特点、从幼儿出发。但在幼儿园课程实践中,我们没有意识到儿童观很多情况下都停留在理念上和口号上。为什么自主进餐了还会增加幼儿的等待?因为要等所有幼儿洗完手以后开始打餐,还是教师在控制管理幼儿,怕幼儿乱,每一步都要按照教师的安排来行动。如果我们连幼儿自己能够吃饭这件事都不相信,都不放手,那么,何谈其他。如数学学习,幼儿的数学思维、数学经验是由成人教会的还是幼儿自己建构的?我们是重视集体划一的数学教学,还是应重视提供环境和材料给幼儿时间、空间、机会去探究并去发现幼儿的学习并及时跟进?再如音乐教育,是激发幼儿个体的感受,还是去帮助幼儿理解我们认为的音乐表达的意思?每个人对于音乐都会有自己的感受和表达,我们所要做的是引导幼儿把他们的感受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也是建立在相信幼儿的基础上,我们应该相信幼儿有他们的思想、感受和表达,而这些能力是否能够得到发展,在于我们有没有给他们机会和条件。我们也是企图用一个又一个集体教学活动来完成和实现音乐教育的目标,一个学期我们可以有多少节音乐课来发展幼儿的音乐能力?我们是否相信,一首歌我们不用教学,只是在合适的生活环节每天播放,孩子就会唱?然后我们给予幼儿表演的机会,集体来分享,这时教师的音乐专业技能就可以发挥作用了。我们有没有反思过,一个合格的幼儿园每个班级必须要有钢琴,可是孩子有多少时间可以享受悠扬的琴声?因为没有时间,我们的课程有很多内容要实施,我们有很多目标要实现。而幼儿的需要往往被我们忽视。因此,如何看待幼儿决定着我们如何实施课程,理念决定行为。实施自主进餐的意义远不是幼儿自助这么简单。
最后,要通过自主进餐的尝试和实施,体会如何培养积极主动、自主自律的幼儿,寻求有效的策略并迁移到其他的教育活动中。自由自主的背后一定是有规则和和需要自律的,不存在没有规则的自由,也不存在没有自律的自主。只有内化了的规则,才能使人真正的自律。曾经在国外访学、生活、旅游时深刻的体会到这一点。例如排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如果没有人维持,没有栏杆,排队的地方常常看不到秩序;而我们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就在教师的要求和维持下洗手排队、去操场排队、做操排队、吃饭排队等等。而这与国外恰恰相反。教育没有激发幼儿自主遵守规则的意识,而是一直被管理。同样作为成人进餐,允许挑食,不想吃时可以不吃,想吃时可以多吃,进餐时可以自由交流,而幼儿就一定要接受不许讲话、专心进餐,完成食量等等要求。幼儿处于生长发育期,必须保证幼儿的均衡膳食的共给。但保证充分的营养与给予幼儿自主不是非彼即此的关系,可以找到适宜得策略。例如,幼儿按需取餐,可以制作最低限食物量的标记,某种蔬菜必须一勺,以保证幼儿营养的摄入。遵守这个规则之后,才能适当多取自己喜欢的食物。其实一日活动的其他活动也是如此。我们要尊重幼儿给予幼儿自主选择和自由游戏的机会,但我们也要提出或与幼儿商定我们的教室里大家应共同遵守的规则。这样的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行为才是幼儿道德发展进程中有意义和有价值的道德体验。
回到自主进餐本身,在充分理解自主进餐背后的意义的基础上,要明确实施自主进餐的目的和意义所在,自己盛饭盛菜只是一种形式。要打破长期以来幼儿“被动接受保护”的现状,打破“安全卫生”几十年来不合理的儿保规定的束缚,在保证幼儿健康的前提下,把自主进餐作为建构课程的一部分,让幼儿安全愉快地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学习成长、全面发展,为未来的生活和学习做准备。幼儿园的点心也是同理。具体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实施的策略并尝试,这些策略也是在理念引领下转化为实践的尝试,还需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幼儿的情况及时调整,考虑不同年龄版的特点。首先进餐的环境和用具。可以为不同年龄班幼儿准备适合的音乐,营造温馨的进餐氛围,一周可以换一首曲子;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和方式设计介绍食物及相关内容的环境(墙面),小班可以真实的图片,中大班还可以开展尝试制定食谱的讨论,介绍每天的菜品活动等;幼儿园可以定制可以保温的装饭菜的加热容器;有条件的幼儿园在换(添)置幼儿餐具时在考虑安全的前提下选择有一定审美价值的适宜的成套餐具,花色和种类不一定要一个班一致,给予幼儿选择的机会;可以制作标记牌(中大班孩子可以做)放在每种食物边规定每人至少的进食量。其次进餐的组织。固定每日进餐的时间,幼儿听信号、中大班幼儿自己看时间提醒自行结束活动和收拾材料后如厕盥洗;可在卫生间洗手池前标记等待线;小班幼儿的自主进餐建议循序渐进,在入园情绪稳定以后开始,从自己端菜端饭开始;冬天注意食物的保暖,可以教师帮助盛饭菜;教师在幼儿进餐时可以分组观察幼儿进餐,在幼儿有需求时及时给予帮助;尽管目前规定幼儿教师不得与幼儿同时进餐,但教师与幼儿共同进餐,确实有助于与言传身教,营造良好的进餐氛围。允许但不鼓励幼儿在进餐时自然产生的交流;餐后幼儿自主收拾餐具、清洁桌面、漱口;餐后幼儿可随时选择规定的餐后进行的活动如阅读绘本、自然角记录等,也可以自主选择规定区域的活动,可以自主在指定的范围内散步,听到返回信号及时返回。幼儿园的食谱还可以根据课程的需要、季节的变化、节日的特点来制定,进餐也是文化的传递与熏陶。
在教育实践中,难的不是策略,难的是正确的教育理念。理念正确,一切从幼儿出发,一切为了孩子,一定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再好的策略,不理解策略背后的理念,或没有真正领悟正确的理念,再好的策略在实施中也会失去其原有的作用和价值。决定教师行为的不是说出来的理念,而是教师潜意识里的教育理念。只有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把我们说出来的理念转化成行为,变成潜意识的教育理念,体现在我们的行为中。我们的教育要做到“润物细无声”,我们的教育需要等待,我们的教育更需要静心,“一切为了孩子”!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