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即隐喻
(2017-05-19 21:25:09)
标签:
看书感想 |
分类: 阅,轻触 |
《娱乐至死》,世界著名媒体研究者尼尔·波兹曼所著,是一部对美国乃至世界社会起到极大警示作用的关于媒介影响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波兹曼以麦克卢汉的“媒介即隐喻”为起点和中心论点,以乔治·奥威尔和赫胥黎俩人的著名观点和预言为出发点,向人们展现了不同媒介在美国各个时期的影响,以及表达了作者对当代媒介的娱乐性严重影响社会以及人们的担忧。以媒介为基本点,说明了媒介的隐喻性。隐喻,指通过把某一事物和其他事物作比较,来揭示该事物实质的方法,即理解一种事物需要引入另一种事物。
为了让读者更清晰明了的理解作品,波兹曼不仅在前言提出作品的观点,而且分别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也进行了重复。总结来说,这部作品的主要观点就是: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这可以从波兹曼赞成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提出的“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而不赞成奥威尔在《一九八四》中预言的“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看出。依着这个观点,波兹曼开始了他的分析。
整部作品从“媒介”出发,分别讲解了口语、铅字、印刷术、报纸、电报、电视这几种在美国依次盛行的媒介对美国社会和人民的影响。在写作的过程中,作者大体按照以上媒介的出现顺序进行分析,不过偶尔会在讲述一种媒介的过程中穿插另一种媒介,这样的情况不多,但很好的使两种或几种媒介进行直观的对比,降低理解的难度。以下我将总结和分析波兹曼对不同媒介的介绍和评价,并针对这些观点表达我的想法和态度。
文章最开始提到的媒介是“口头语言”,对于这一媒介,波兹曼始终是赞成和推崇的,这从他的多个举例可以看出,最能体现他态度的当属林肯和道格拉斯的辩论。在这场辩论中,波兹曼对林肯和道格拉斯思维的灵活性、语言的缜密性以及文学的博览性表示了高度的赞赏。不仅如此,他对听众的理解力和持久力也表示了惊讶和佩服。波兹曼认为在口语的时代,这种公众话语使得人们更关心他们自己本身和社会现状,说话者通过说话可以锻炼他的思维和反应力;聆听者通过聆听可以获得他想要的信息,而且是他自己通过思考得到的,是主动的、有用的。波兹曼看到了口语对人们有效思考的极大帮助,以及有利于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度。在现代,“口语”依旧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媒介,只不过在其他媒介的侵入下,它的作用已经变得只剩“日常交流”这一单一的作用,这让人觉得悲哀。
接下来波兹曼提到了“铅字”这一媒介,它的出现打破了之前以“口语”为媒介的信息传播的状态。柏拉图对它的出现做过这样的评论:眼睛代替了耳朵,成为语言加工的器官。这话对于今后出现的媒介一样适用。“铅字”在所有的媒介中有特殊性,特殊到它引起了接下来所有媒介的出现,或者说,其他媒介的产生与它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作为古代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文字对人类文明进程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绝对的推动作用,它的出现和兴起对人类有史诗级的意义。文字的出现,直接导致了铅字的出现。铅字对于美国社会意义重大,在书中波兹曼就明确的表示:18世纪和19世纪的美国文化也许是有始以来最以铅字为中心的。波兹曼认为铅字促进了阅读者的思维,给读者带来严肃的、理性的判断;它对美国文化和教育有很大的积极影响。
在铅字垄断的时期,“印刷机”对美国文化也作了很大贡献。作者写到那个时期美国的书籍印刷量名列世界前茅,书本销量远超现在任何一个时期和国家,这足以表明铅字和印刷机在当时的美国媒介的垄断地位。
报纸和电报实际上是印刷机的繁衍物,这两个媒介是印刷机共鸣扩大的表现,也可以说这是扩大的隐喻。报纸的出现使得美国人对信息的态度和对待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形成了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和交流局面,人们不再是仅仅从媒介上获取他们需要的信息,更多的从报纸上获得精神的愉悦。换句话说,报纸对人们有娱乐性。为了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波兹曼以广告为例,阐释了他的观点。广告的作用从最简单的传递信息转变为制造信息,广告不仅仅只是告诉人们信息,而且以广告的形式让人们接受它所传递的信息。不得不说,这种传递方式是粗暴和浅显的。另一个例子,19世纪的美国人说话的方式就像在写论文,他们的语气和语言顺序都在模仿论文,这使得我们现在读起来感到别扭,而这正是在印刷机的影响下形成的特殊的公众话语。
电报的出现同样也是改变了公众话语,它创造了一种新的话语定义。电报带给人们的是信息的过剩和与行动的背离,电报使人们无法参与到它所描写的事件中,人们只能被动的了解一些信息,而不能进行思考,从而理解它们。在电报创造的世界里,人们失去了行动力,整个世界变成了新闻存在的语境。波兹曼描写了美国人民和美国思想在电报和报纸二者结合下的状态,这种状态已经使美国文化发生了变化,这在接下来出现的媒介中会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