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多苓作品《乌鸦是美丽的》
http://s4/mw690/005YIagnzy74AvJFfPl53&690
何多苓 《乌鸦是美丽的 》上海荣宝斋2012春拍 成交价1380万元
http://s8/mw690/005YIagnzy74AvP78iPc7&690
作品鉴赏
川派思潮
翻开近30年的中国当代美术史,四川地区(包括重庆)艺术家占据着重要的篇章。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伤痕美术”与“乡土主义”席卷中国美术界,这一时期四川地区涌现出了高小华、程丛林、何多苓、罗中立、张晓刚、周春芽等一批中国艺术界的重要人物,形成了“川派油画”的基础,同时也奠定了它在中国艺术界的地位。
“川派油画”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不仅仅在于它们进入了艺术史,更重要的是形成了自身的人文传统:立足现实、关注社会、敏感当下文化的发展潮流,注重艺术创作中的个体表达与前卫精神。同时,“川派油画”既能将地域文化经验与当代文化现实有机地融会,也能将个体的意识融入当代艺术的文化语境,从而以多元化的风格推动“川派油画”向前发展。
“川派油画”是个历史延伸的概念,其中涵盖了以川籍艺术家为核心的艺术群体的探索、传承与拓展。其中77、78级毕业生中的以何多苓、罗中立等为代表奠定了后来在中国油画历史上风生水起的地域流派的基石,在个人化的精神性世界中培育出颇具浪漫情怀的梦花园。以程丛林、高小华为代表的反思一派秉持着厚重的历史批判意识和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以自己的画笔开始了影响川美油画一个分支的探索和开创,而从艺术本体出发,追求独立的艺术语言显得太文气。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艺术往往会成为批判社会的工具,在80年代初期,艺术和现实依然是一种反映论的关系,“文以载道”是我们骨子里很难以改变的思维定式。
艺术上的传承递进,现实中的相互提携扶持,精神上的皈依感召,这些在一个稳固的文脉的传承和超越下,就演化成了如今艺术和艺术市场中的四川军团。他们一个方面保持着对中国社会变迁的敏锐把握性,并将之以特有的形式视觉化。另一个方面,他们以一种地域的文化凝聚力量,在这个日益全球化的中国走出了一种特有模式。
此次荣宝斋(上海)拍卖推出“川派油画”艺术家主要以何多苓、罗中立、高小华、程丛林、周春芽、庞茂琨、郭晋、郭炜等为代表。他们的作品都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的趋向,在四川艺术繁荣优良传统下对年青一代的艺术道路发展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
http://s10/mw690/005YIagnzy74AvWNMwNe9&690
诗意在更远方
—— 何多苓
诗意从未从何多苓身上远离,我们无意纠缠于这两个字的涵义,在何多苓的身上,言语中,以及画面里,它始终存在,存在于一个我们到达不了的远方。
“一九六九年冬天,在四川西南部大凉山无边无际的群峰之间,我躺在一片即使在严寒季节也不凋零的枯草地上,仰望天空。十年后我才意识到,就在那无所事事、随波逐流的岁月中,我的生命已被不知不觉地织入那一片草地。”——那一年,何多苓二十一岁。
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下乡的那段岁月让何多苓至今仍然难以忘怀,当1982年开始研究生毕业创作时,三十四岁的他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十几年前的那片土地。此时恰好他在《世界美术》杂志上看到了美国画家安德鲁•怀斯的作品《克里斯蒂娜的世界》。怀斯细腻、硬朗又饱含精神性的画风恰好符合何多苓当时对“技巧”和“写实”的迷恋,更重要的是,怀斯作品中苍凉、犹豫以及神秘的气息在某种程度上与何多苓内在的气质存在着某种相似。
当伤痕美术、乡土风潮正在中国兴起的时候,50年代前后出生的年轻人正热衷于表现现实生活、批判文革的时候,何多苓的《春风已经苏醒》却因为“没有情节”,导师连分都没给他打。毕业分配时,他像皮球一样被踢来踢去,折腾了半年。直到后来,时任《美术》杂志编辑的何溶、栗宪庭力排众议,把这幅画放在杂志封面上,才使它被美术界逐渐认可,何多苓也被视为“伤痕美术”的代表。但何多苓本人不这么认为,“我的早期作品可以理解为伤痕或者伤痕的一种,但那是一种表象和符号,我实际上是想表现这后面的诗意。你可以把伤痕看作是诗意的一种,但那里面并没有包含苦难的意思,而是一种很美的东西。”《春风己经苏醒》明显带有一种凄美而又不失希望的诗意,这种抒情的、神秘主义的、不可知的情调,弥散在他80年代的作品中。
前一篇:明 项圣谟《秋林禅悦图》
后一篇:何多苓《生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