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一)认知发展的机制
1.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也即心理活动的结构和组织。图式是指有组织的思考或行动的模式,是用来了解周围世界的认知结构。我们可以把图式看作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
2.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中,使之成为自身的一部分,从而加强和丰富原有图式。
3.顺应:改变原有图式(认知结构),以适应环境。
4.平衡:是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平衡过程。平衡是一种心理状态,当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能够轻松地同化环境中的新经验时,就会感到平衡,否则就会感到失衡。心理状态的失衡驱使个体采取行动调整或改变现有的认知结构,以达到新的平衡。平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个体在平衡——失衡——新的平衡中,实现了认知的发展。
(二)影响发展的因素
1.成熟。成熟是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2.练习和经验。练习和经验是个体对物体做出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不同于社会性经验)。
3.社会性经验。社会性经验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4.平衡。平衡指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自我调节。
(三)认知发展阶段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
①早期的符号功能。儿童能将各种感知信息以心理符号的形式储存下来,积累表象素材,随着年龄增长,儿童越来越多地使用符号来表示外部世界,如用“牛”“羊”来代表真正的牛和羊等。
②自我中心性。自我中心性是这一阶段儿童的突出特点,是指儿童还不能设想他人所处的情境,常以自己的经验为中心,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观察和理解世界。
③思维的局限性。儿童只能以表象进行思维,他们只能观察到事物表面的、显著的特征,思维活动表现的关系单一,不能进行抽象思维,思维具有不可逆性。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