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加缪笔下《局外人》中默尔索的形象(1)
(2020-12-10 20:09:43)分类: 博客 |
摘要:阿尔贝 • 加缪是法国二十世纪存在主义文学的中坚人物。他的代表作中篇小说《局外人》通过描写默尔索若干置身事外的言行,形象的提出了关于存在主义关于“荒诞”的概念。在表面看来默尔索对生活十分的顺应,对什么事情都采取无所谓的态度。但他的无所谓并不是出于对生活浑浑噩噩的体验,而是清醒明白的在生活中做出的选择。他遵从自己的内心,对荒诞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存在于荒诞之中又有不存在之感,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解脱。他是存在于荒诞世界中反抗荒诞的英雄。
关键词:荒诞
一、加缪与《局外人》的创作
阿尔贝·加缪是20世纪中期法国重要的作家、哲学家,存在主义文学、“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加缪的哲学观点主要反映在他的著作《西西弗斯神话》和《反抗者》中。他的创作代表作是小说《局外人》和《鼠疫》。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加缪积极投入反法西斯侵略、解放祖国的斗争。他的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局外人》是加缪的代表作,出版于1942年。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是加缪的文学创作黄金时期。这一时期正处于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二战时期。这一时期战争不断,人们处于一种长期的恐惧中,到处笼罩着死亡的气息,生存环境变得无比的恶劣。不停的战争使得人们失去了家园,文学氛围开始走向一种消极状态,战争下的人们,大多不知为何而战。宗教主义的弱化,非理性主义的出现,表示这一时期的人们精神思想开始混乱,走向虚无。世界的巨大的迅速的变化,让人们对自己的生活状态感到陌生,一种孤独感在群众中产生。在非理性主义的影响下古典主义式英雄已经不受人们喜爱,《局外人》中默尔索式默默反抗的英雄出现在大家的面前,这是这一时期,战争下的人们的一种精神代表。
因此,表现世界的荒诞,人与世界关系的不可理喻以及与这样异化的世界的对抗是《局外人》的两大重要主题。文章中以一种客观记录式的”零度风格”,粗线条地描述了主人公莫尔索在荒谬的世界中经历的种种荒谬的事,以及自身的荒诞体验。但是作为文章的主人公并没有对其进行惊天动地的反抗,他看起来似乎对一切都无所谓,冷漠的理性的而又非理性的存在着,但是他有自己的坚持,他冷静又理智的反抗者,即使为此付出生命也无所谓。
1937年到1939年是《局外人》的酝酿时期,在1937年加缪开始构思起草时为其命名《幸福的死亡》,其结局是主人公获得主宰时间这种高尚的自由,最后坠海而死。经过三年的反复修改变成今天看到的样子。可以发现的是即使加缪对故事的结构和内容都做了较大的改动,但死亡这一主题没有改变。是什么让默尔索必死呢?甚至死亡对于他来说是幸福的。答案是,异化荒诞的现实世界,让默尔索无从反抗,巨大的阴霾让他觉得不论是愤怒,厌恶,蔑视的表现,都不能对现实世界有什么影响,所以相对于古典英雄式的血腥的反抗来说,无所谓的态度也是一种反抗,这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解脱与超越。对于默尔索来说,人既然要死,那么30岁死还是70岁死又有什么区别呢?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搞不清”。这是小说惊世骇俗的开篇。小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主人公的奔丧、情爱和杀人三件人生大事。第二部分从对默尔索的审判开始,到默尔索的死亡结束,着重写了审判的过程。正如这惊世骇俗的开篇一样,默尔索从头到尾的行为在外人看来都是难以理解的。作为母亲的儿子,默尔索一点也不关心母亲,甚至母亲多久死去的都不知道。他对母亲的丧事无动于衷,整个丧事的过程中,竟没哭一声,没掉一滴眼泪。对于别人的哀痛表示,他只觉得好笑。他只感到疲倦,只想早点回城休息。在母亲下葬后的第二天默尔索就和玛丽去看滑稽电影。对于爱情,默尔索也抱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玛丽问他爱不爱他,他说,这毫无意义,大概不爱。提到结婚,他说无所谓,结就结吧。对于朋友雷蒙要他代他写一封给闹翻了的情妇的辱骂信,他说,无所谓,当即允诺。雷蒙打了情妇要他到警察局作证情妇说谎,默尔索也照办。最终情妇和弟弟纠集了一帮人对默尔索进行报复,结果默尔索打死了阿拉伯人。,因而被抓进监狱。这一切,默尔索作为主人公,一直是事件的中心人物,但他的主观态度却一直是个局外人。第二部分中,法律对默尔索进行审判,却最终用“怀着罪犯之心理葬了母亲”定罪,判他死刑。审判过程中他不愿按照法官的意思向上帝忏悔,对于律师的询问也懒得搭理,他不知自己何以会犯罪。即使是死,他也只希望处决的那一天会有很多人来看她,希望他们对他报以仇恨的喊叫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