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
(2019-03-12 07:36:02)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设计、计划、总结类 |
一、教材分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要联系地看问题。如果只顾结果,不考虑其他,有可能到头来什么也得不到。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共有4个自然段,以葫芦的生长变化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可笑但令人深思的故事。文章开篇描写了葫芦长势良好和种葫芦人的喜悦之情。透过短语“细长的葫芦藤、长满了绿叶、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可爱的小葫芦呼之欲出。“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每天都要去看几次”这两句话表现了种葫芦人对葫芦的喜爱之情。第二至三自然段是故事的发展。那个人看见叶子上生了蚜虫却一点儿也不在乎,眼睛只盯着小葫芦。“有几个虫子怕什么!”“盯着小葫芦”时的自言自语和对蚜虫的不屑,说明他的眼里只有葫芦,没有蚜虫,更没有叶子。他只期盼小葫芦能长得比南瓜还要大。邻居的催促与种葫芦人的不以为然形成对比,预示着得不到葫芦的必然结果。第四自然段是故事的结局,讲种葫芦人的无知和自以为是使他的期盼落了空。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孩子,他们聪明活泼。领悟能力强,善于表现自己,好奇,对于新鲜事物刨根问底,抓住这一特点,创设情境,让学生当文本中的主人公,体会种葫芦的乐趣,从情境中围绕“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这一问题展开教学,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本文。
三、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4、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5、懂得不能忽略一些细小的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的道理。
6、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要虚心听取别人意见。
四、教学重难点
1、会读会写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懂得不能忽略一些细小的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的道理。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要虚心听取别人意见。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实物——葫芦,让学生认一认,这是什么?葫芦可以作中药,能治病。
2、简单介绍葫芦:葫芦,蔓生或攀缘藤本植物,葫芦有藤蔓的长短,叶片、花朵的大小,果实的大小形状各不相同。果实有像木棒样的、像瓢一样的、还有像海豚和水壶一样的等等。 葫芦枝蔓生长快,茎多毛,卷须分叉,有麝香气味。花大,白色,美观。叶稠密。常栽培作凉棚或供观赏。果实嫩时可食,成熟后壳硬,可做瓶、瓢等用具,以及鸟巢、小装饰品、灯具及乐器等。
3、介绍葫芦的用处。
4、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跟葫芦有关的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芦》。
教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读一读,纠正读音:芦:字音是第二声。读“葫芦”一词时,是轻声,跟着老师再读。
5、读了课题,你们头脑中也许产生了一些疑问,说说看,你们想知道什么?学贵有疑,会读书,会思考,就一定能有更多的收获。
二、整体感知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自由读课文,标好自然段,划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带拼音再去掉拼音开小火车读,最后齐读:
葫芦藤 蚜虫
花谢了
盯着
赛过
感到 奇怪
慢慢地
3、小组赛读生字:葫 芦 藤 谢 蚜 盯 啊 怪 慢 赛 感
4、思考:()的葫芦
三、初学了解
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了小葫芦的可爱,用横线画出来。
2、出示: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3、填空:()的葫芦藤 ()的小葫芦
()的小花 ()的叶子
4、指导朗读,喜爱之情: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
可爱的小葫芦你喜欢吗?那我们该怎样读呢?自由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5、交流填写:那个人(
)要去看(
)。
(1)思考:每天,几次说明了什么?
(2)老师每天给小朋友上课。小朋友每天都做什么事呢?请你也用“每天”说一句话。
6、说话:看图上这么可爱的葫芦,请小朋友想象一下,长大了会是怎么样的?指名说话,并指名板画。
7、齐读第一小节。
8、生字书写指导:棵、谢
(1)给生字组词,观察生字结构和部首。
(2)板书范写,笔画引导
左窄右宽,“木”捺变点;“果”第五笔横稍长,靠近横中线。
左中右比例均等,注意横中线的笔画有:第二笔的起笔、身的第二横、寸的横。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要联系地看问题。如果只顾结果,不考虑其他,有可能到头来什么也得不到。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共有4个自然段,以葫芦的生长变化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可笑但令人深思的故事。文章开篇描写了葫芦长势良好和种葫芦人的喜悦之情。透过短语“细长的葫芦藤、长满了绿叶、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可爱的小葫芦呼之欲出。“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每天都要去看几次”这两句话表现了种葫芦人对葫芦的喜爱之情。第二至三自然段是故事的发展。那个人看见叶子上生了蚜虫却一点儿也不在乎,眼睛只盯着小葫芦。“有几个虫子怕什么!”“盯着小葫芦”时的自言自语和对蚜虫的不屑,说明他的眼里只有葫芦,没有蚜虫,更没有叶子。他只期盼小葫芦能长得比南瓜还要大。邻居的催促与种葫芦人的不以为然形成对比,预示着得不到葫芦的必然结果。第四自然段是故事的结局,讲种葫芦人的无知和自以为是使他的期盼落了空。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孩子,他们聪明活泼。领悟能力强,善于表现自己,好奇,对于新鲜事物刨根问底,抓住这一特点,创设情境,让学生当文本中的主人公,体会种葫芦的乐趣,从情境中围绕“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这一问题展开教学,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本文。
三、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4、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5、懂得不能忽略一些细小的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的道理。
6、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要虚心听取别人意见。
四、教学重难点
1、会读会写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懂得不能忽略一些细小的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的道理。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要虚心听取别人意见。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教师出示实物——葫芦,让学生认一认,这是什么?葫芦可以作中药,能治病。
2、简单介绍葫芦:葫芦,蔓生或攀缘藤本植物,葫芦有藤蔓的长短,叶片、花朵的大小,果实的大小形状各不相同。果实有像木棒样的、像瓢一样的、还有像海豚和水壶一样的等等。 葫芦枝蔓生长快,茎多毛,卷须分叉,有麝香气味。花大,白色,美观。叶稠密。常栽培作凉棚或供观赏。果实嫩时可食,成熟后壳硬,可做瓶、瓢等用具,以及鸟巢、小装饰品、灯具及乐器等。
3、介绍葫芦的用处。
4、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跟葫芦有关的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芦》。
教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读一读,纠正读音:芦:字音是第二声。读“葫芦”一词时,是轻声,跟着老师再读。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自由读课文,标好自然段,划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带拼音再去掉拼音开小火车读,最后齐读:
葫芦藤
3、小组赛读生字:葫 芦 藤 谢 蚜
4、思考:()的葫芦
三、初学了解
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了小葫芦的可爱,用横线画出来。
2、出示: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3、填空:()的葫芦藤
4、指导朗读,喜爱之情: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
可爱的小葫芦你喜欢吗?那我们该怎样读呢?自由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5、交流填写:那个人(
(1)思考:每天,几次说明了什么?
6、说话:看图上这么可爱的葫芦,请小朋友想象一下,长大了会是怎么样的?指名说话,并指名板画。
7、齐读第一小节。
8、生字书写指导:棵、谢
(1)给生字组词,观察生字结构和部首。
(2)板书范写,笔画引导
左窄右宽,“木”捺变点;“果”第五笔横稍长,靠近横中线。
左中右比例均等,注意横中线的笔画有:第二笔的起笔、身的第二横、寸的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