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石方问题》教学设计
《土石方问题》教学设计
一、课标对单元内容的要求
通过实例了解体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感受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结合具体情境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二、单元内容教材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是“图形与几何”部分测量中的内容,体积、容积的概念和计算,是学生学习圆柱体的体积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在本册教材第三单元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基础上,本单元主要学习体积单位、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以及解决问题。分为三个知识模块:一是体积和体积单位,包括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和体积计算,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二是应用问题,主要解决简单土石方和容积问题。三是结合单元内容安排了:设计包装箱“的综合与实践活动。
三、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了解体积的意义,认识体积的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能进行简单地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感受1立方米、1立方厘米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
2.结合具体情境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会解答简单地体积计算问题。
3.在建立体积概念,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认识容积以及探索设计包装箱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4.经历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现实生活中和体积、容积有关的事物感兴趣,感受体积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有自主尝试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本单元教学重难点
了解体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感受1立方米、1立方厘米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结合具体情境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方”的含义,能够灵活运用体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方”并解决土石方计算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生活的应用,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方”的含义,能够灵活运用体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方”并解决土石方计算问题的过程。
【教学流程】
一、炫我两分钟
学生主持
1、长方形正方形梯形的面积公式?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举例说明。
3、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统一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以前所学的知识,为学习本节内容做好的铺垫。】
二、尝试小研究
课前尝试小研究
李大伯计划挖一个长是2米、宽是1.6米、深是1.5米的地窖。要挖出多少立方米的土?
课上尝试小研究
1、一根长方体木料,长5米,横截面的面积是0.06平方米。这根木料的体积是(
2、某村修一条50米长的拦河坝,坝的横截面是一个梯形。修这个拦河坝一共需要多少立方米土石?(单位:米)
(1)观察情境图,你发现了哪些信息?
(2)试着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尝试小研究的设计,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方”并解决土石方计算问题的过程。】
三、组内交流完善梳理。
请同学们按照小组合作学习建议的要求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研究方案。1、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有序进行交流,选出代表,确定好组员的发言顺序。2、要求小组内的每一个同学针对其中的一方面内容进行交流。其他组员的要认真倾听,及时进行评价、补充、质疑,组内达成统一意见。3、在交流过程组内选出最完美的研究方案。4、组内分工,为班级展示提升做准备。(小组活动时,要求同学无论好与坏,做到人人发言,让小组成员真正动起来。交流大约5分钟)
教学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都有所收获。通过组内交流,相互补充、相互完善,使知识呈现会更全面、更精练,知识梳理更有条理、更科学化。】
四、班级展示提升
1、同组内交流完了吗,哪个小组先来和大家一同分享你们的研究结果?
要求:下面的同学也要认真听,看看你同不同意他们的研究方案。一会儿对他们的研究方案提出疑问或进行评价和补充。
2、组长带领全组同学,对老师指定的尝试小研究的内容进行交流汇报。
在交流汇报的基础上,组长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补充、质疑。
组长:哪个同学对我们小组的汇报有评价、补充或提出不懂的问题?
其他组的学生进行评价、补充、质疑。
【设计意图:班级展示提升是小组内形成统一的观点向全班同学展示交流并引发深入思考的过程,通过小组间思维碰撞,使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使知识更加系统化,使学生将知识内化于心】
五、教师点拨
1、计量沙、土、石子等的体积时常常把立方米简称为方。
2、计算拦河坝的体积=底面积×高
六、挑战自我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体现层次感,培养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七、全课小结,梳理知识。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有哪些成功的地方?有什么遗憾?(师生互评)
【设计意图:通过全课小结,梳理知识、好的活动经验,以及自己的得与失,充分展示了学生客观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情感,从而也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八、拓展延伸
66页5题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延伸,将所学知识延伸到课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