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趣味谈话探究《乘法分配律及简便运算(二)》第8课时
标签:
教育 |
以趣味谈话探究《乘法分配律及简便运算(二)》第8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能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用简便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解题策略的多样化、最优化。
数学思考:结合具体问题,经历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律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体验乘法运算律和简便算法在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计算中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能灵活运用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体验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流程:
一.趣味谈话,引入主题
五一将至,咱们学校准备组织四年级102名师生去春游,谁愿意去呢?(生情绪高涨,纷纷举手),这么多呀,校长说了,看谁快速简便的算出共需要多少钱,谁就可以参加啦!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非常渴望的春游这一话题,激发学生对今天主题的关注及兴趣,形成热烈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探究今日的主题。】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一)学校组织高年级102名师生去春游http://s12/mw690/005Y5aSyzy6Ul61ayDx5b&690
算一算:师生这次春游共需要多少元钱?
1.
所求的问题是
2.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3.比一比,小组内看谁的方法最简单。
4、你还能写出类似的题目考一下同桌吗?试一试
设计意图【通过找所给的信息、找问题,自己列式的过程,帮助学理清解题思路为探索新知做好准备。体现了尝试小研究的层次性、启发性。让各层次学生都有收获。】
(二)
1.在这次春游活动的102人中,有4位老师,98名学生,请你算一算学生一共需要交多少钱?你能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吗?试试看。
2.在这98名同学中,有36人是五年级的学生,如果计算五年级同学应交多少钱?怎样列式呢?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尝试小研究的讨论交流,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独自完成,进一步巩固加深。】
(三)小组互助合作
组内交流尝试小研究。
出示小组合作交流建议:1、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有序的交流,确定好组员的发言顺序;2、认真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对发言内容进行评价;3、组内讨论:通过探究你发现了那些新知识,准备全班交流。
交流不同算法,在交流过程中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重点要说出是怎样想的。
形成组内统一意见,待全班展示。
设计意图【进行有序的交流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交流有序、倾听认真、评价深入,小组交流才能真正有所成效。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梳理和概括,活跃学生的思维。同时在学生交流时,教师要板书要引导学生发现哪种方法简便,运用了那种运算律。如果学生计算中没有出现简便运算。教师可以交流。】
(四)班级展示提升
1、同组内交流完了吗,哪个小组先来和大家一同分享你们的研究结果?
要求:下面的同学也要认真听,看看你同不同意他们的研究方法。一会说出你想问他们的问题,或者对他们的研究方法做出自己的评价。或者对他们的研究方法进行补充。
2、组长带领全组同学,对老师指定的尝试小研究的内容进行交流汇报。
在交流汇报的基础上,组长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补充、质疑。
组长:哪个同学对我们小组的汇报有评价、补充或提出不懂的问题?
其他组的学生进行评价、补充、质疑。
(五)教师点拨
教师点拨:(板书几种算法)
(1)用竖式计算:
102×25=2550(元)
(2)先算100个人多少钱,再算2个人多少钱,最后相加算式是:
100×25=2500(元),25×2=50(元),2500+50=2550(元)。
(3)用乘法分配律计算:
102×25
=(100+2)×25
=100×25+2×25
=2500+50
=2550(元)
如果方法(3)没有出现,教师可在方法(2)的基础上介绍。如果两种方法都出现,要指出这两种方法放大思路是一样的。即:把102人分成100和2,分别乘25,再相加。最后,概括说明。
师:在算式102×25中,我们可以把102分成100+2,在这里要加上小括号,然后利用乘法分配律,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与25相乘,再把两个数相加。
议一议哪种方法简便,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
●我认为采用乘法分配律的方法比列竖式的方法更简便,因为把102分成100和2,再用100乘25,2乘25,这两个的积都可以口算,而竖式计算相比较麻烦一些。
●我认为方法(2)也不错,100乘25很好算,得2500,2乘25得50,再相加就可以算出结果。
●这两种方法其实思路一样,都是把102看成100和2,先分别乘再相加,只是算式的形式不一样。
……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自己的尝试进行总结交流,是学生体会到在进行运算时要学会选择合适的乘法运算定律,能使计算简便。】
课上尝试小研究
1.解决98人应交多少钱的问题。
师:在这次春游活动的102人中,有4位老师,98名学生,请你接着算一算学生一共需要交多少钱?你能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吗?试试看。
学生的方法可能有:
(1)运用乘法分配律:
98×25
=(100-2)×25
= 100×25 - 2×25
= 2500 – 50
= 2450(元)
(2)100×25=2500(元)
25×2=50(元)
2500-50=2450(元)
(3)102×25
=(100+2)×25
=100×25+2×25
=2500+50
=2550(元)
25×4=100(元)
2550-100=2450(元)
师:来看一看这几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好。
生1:我认为利用刚才求得的得数更快一点,102人中,4位老师的花费刚好是100元,从总花费2550元中去掉100元,剩下的就是98名学生需要交的钱数。
生2:我认为运用乘法分配律的方法比较快,如果我们刚才没有算出102人的总费用,那么在计算98名学生的花费时,应用乘法分配律就更快捷了。
生3:我也认为应用乘法分配律比较快,先把98看成100-2,然后算100个人要交多少钱,再从中减去2个25元就是98人应交多少钱。
……
2.解决36人应交多少钱的问题。
师:同学们用简便方法计算出98人应交多少钱。据了解在这98名同学中,有36人是五年级的学生,如果计算五年级同学应交多少钱?怎样列式呢?
学生说,教师板书:25×36=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生:我这样想:25×4=100,36又可以分成4×9,所以先把36分拆成4×9,这样25先乘4得100,100再乘9就得900。因此25×36=900(元)。
学生交流后,教师重复思考的过程,并边说边板书。
25×36
=25×(4×9)
=25×4×9
=100×9
=900
师:同学们的算法确实不错,根据25和36这两个数的特点,把36变成4和9两个数相乘,这样就把25×36这样一道比较复杂的计算变成了3个简单的数相乘,用口算就可以了。
三.挑战自我
课本27页练一练2题,3题
(1)文具店运来5箱钢笔,每箱有24盒,每盒有20支。这些钢笔一共有多少支?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45×14
四、反思梳理
这节课你有哪些新的收获?你是怎样学到新知识的?总结自己的表现。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我总结、自我反思的习惯和能力。】
五、拓展延伸
用计算器计算下面两组题。
(1)
比较上面两组题的因数和积,你发现了什么?
你能自己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熟练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运算,提高学生的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