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53因为不善倾听

(2022-03-13 10:48:19)


人与人之间,误解是常态,理解是特例。

上周发生的事情让我又一次想起了这句话,的确是这样。

手机响,有人来电话:“是YLM吗?”

我说:“是。您是哪里?”

“是这样的,我们有位师傅已经到学校门口,是给您送机票的。”

“机票?什么时候的机票?20号我返回ZL时已经在机场领了机票了呀?”我迷惑不解,“是学校给买的机票?是学校已经提前把7月份返回的机票给买了吗?”

“是学校给买的机票,是20号的机票,学校不是每次都让一个人给代买吗?”

“对,你们是YF航空吧?”

“是的。”

“可我20号的机票已经领了呀。”我百思不得其解。

“这样吧,我再给您问问吧。”对方说。

“您是说师傅已经到学校门口了,对吗?”

“是的,师傅正在门口。”

“我们现在正在BC宿舍隔离呢,也不能出校门。这样吧,我到大门口去看看吧,和师傅当面聊吧。”

“那好,当面聊更好。”

我换上羽绒服,带上口罩,快步到大门口,隔着电子自动门朝外望去,哪有什么师傅的身影?一个人也没有。我有些纳闷。转身回去的路上,我又拨通了刚才的电话:“我到了BC门口了,没有看见人呀?”

“啊,刚才已经有人给代您领走了,我们师傅告诉他是给Y老师送机票的,一个老师听说后就替您领了。”对方的女声说。

“这怎么回事呀,我有点搞不明白了,是师傅去了ZL一小是吗?”我以为她口中的师傅去了ZL一小送机票。

“不是呀,是科技大学FSLL小学。”对方这时候才说出真相,“您不在TJ是吗?”

我哭笑不得:“我现在在GS支教,我在BC学校被隔离呢。刚开始我不是说了20号来ZL时我已经领了机票了吗?”

“噢,是这样啊!”那边也恍然似悟。

我苦笑着说:“咱俩闹误会了,我以为您说的师傅来BC学校门口呢!是我们原学校让您送机票作为报销凭证吧?”

“对对,是这样的。”我这时才明白对方说的怎么回事。

回宿舍的路上,我在想:刚才的手机通话,我们俩一直是她站在她的角度说她的,我站在我的位置说我的,俩人只顾向对方说自己要表达的,却根本没有听清楚对方说的是什么。如果她说再问一下时我能耐心等一等不这么急着出来跟师傅当面谈,或者她如果听到一开始我说20号返ZL时已经在机场领了机票,就不会发生如此的误会。

由此,我想到,在工作中尤其是做老师的,是否有足够的耐心与细心听清楚学生在表达什么,在家庭中,家人之间是否真的听懂了对方在说什么,在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否真的彼此能够给予表达与倾听的空间,就交流的事宜达成共鸣?交流是一门艺术,善于倾听能减少人与人之间的误会,更增加一份交流的融洽和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