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丹霞地貌的名称起源与定义

(2018-09-06 15:39:53)
标签:

教育

旅游

365

分类: 地理阅读

1928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质学硕士学位的矿床学家冯景兰,在我国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丹霞山注意到了分布广泛的第三纪6500万年~165万年前)红色砂砾岩层。在丹霞山地区,厚达300500米的岩层被流水、风力等风化侵蚀,形成了堡垒状的山峰和峰丛、千姿百态的奇石、石桥和石洞。 冯景兰意识到这是一种独特的地貌景观,并把形成丹霞地貌的红色砂砾岩层命名为丹霞层。 丹霞一词源自曹丕的《芙蓉池作诗》,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指天上的彩霞。

1939年,构造地质学陈国达把这种红色岩层上发育的地貌称为丹霞地形,并把这种地形作为判断丹霞地层的标志。

自陈国达首次提出丹霞地形这一地貌名词以来,学者们多关注其岩石特征、地质构造、地貌形态等方面的研究,长期没有讨论起定义问题。直至1961年黄进才首次提出丹霞地貌的定义:丹霞地貌是由水平或变动很轻微的厚层红色砂岩、砾岩所构成,因岩层呈块状结构和富有易于透水的垂直节理,经流水向下侵蚀及重力崩塌作用形成陡峭的峰林或方山地形。

1977年,地貌学曾昭璇才第一次把丹霞地貌按地貌学术语来使用。

1982年,素有丹霞痴之名的地理学家李见贤(黄进)发表了《丹霞地貌坡面发育的一种基本方式》,这是中国论述丹霞地貌的第一篇论文。这个时期正是中国旅游业大规模发展的起始阶段,丹霞地貌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1983年《地质辞典》首先提出丹霞地貌定义,指厚层、产状平缓、节理发育、铁钙质混合胶结不匀的红色砂砾岩,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侵蚀、溶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形。

1990年代以后,随着人们对丹霞地貌日益关注,对其概念和定义的讨论逐步增多,在判别标准上也存在一定的分歧。

总体上,这些意见可以归为三大类:宽口径定义,主张凡是具有赤壁丹崖的地貌,不管由什么岩石组成,都可称为丹霞地貌[3]  ;窄口径定义,主张比照丹霞山,只有发育在白垩纪河湖相红色砂砾岩之上的地貌才能称为丹霞地貌 [4]  ;彭华提出折中定义,即以陆相为主(可能包含非陆相夹层)的红层(不限制红层年代)发育的具有陡崖坡的地貌。目前学者们大都倾向于折中定义,2011年彭华将其表述为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

近年的几次国际会议上,有学者认为在国际推广过程中,丹霞地貌的定义不宜限制太窄,可扩大到红层地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