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每一首诗词背后都有故事

(2017-10-28 20:51:47)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育叙事

    今日重阳,读读古圣先贤的诗,体味世事变化,感受人间沧桑。今天除了读了主席的《采桑子 重阳》,还读了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http://news.51sxue.com/upload1/news1831/201101171655091543.jpg

    一、山东  

    现在的山东指的是山东省。古代山东,多见于秦汉时期,主要指的就是函谷关、太行以东广大中原地区(多指北方)。函谷关古代处于洛阳至西安故道中间的崤山至潼关段多在涧谷之中,深险如函,古称函谷。

   王维家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王维也称作了山东。

   蒲州古称蒲坂,《帝王世纪》云:尧旧都在蒲,舜都蒲坂。早在部落联盟时期,蒲坂地带就是华夏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了。中华民族开始聚集之初就有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之说。在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唐代和明代的蒲州城规模最大,是两个繁荣昌盛时期。明清时期,有一首描写蒲州城繁荣景象的民谣说:站在鼓楼往南看,二十四家翰林院。对门三阁老,一巷九尚书。大大小小州县官,三斗六升菜籽官。
    郭沫若先生听了这首民谣后,作过一番研究考证,他说,蒲坂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之地,曾给全国各地辐送了大批栋梁之材。唐朝的文学家和诗人柳宗元王维聂夷中卢伦司空图柳中庸吕温张巡等都出自蒲州。明朝的宰相张四维、杨博、王崇古、孟时芳等都是蒲州人。唐朝书生元稹游蒲州写下了不朽的爱情小说《会真记》,王之涣游蒲州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古往今来,蒲州孕育了众多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史学家和科学家。
    蒲州城自明朝开始,屡受黄河涨水的威胁。一九四二年七月三日,水淹城北全滩二十余村,城将水劈为两股,一股从城西流、一股从城东流,城被围在其中。一九四六年秋黄河又涨,河床已高出城池,次年,县城迁出蒲州,城内居民纷纷迁出。解放后,黄河兴建三门峡水库,古城划入库区,居民全迁,旧址无人防护,河水四面而入。今天的蒲州城只留下半截城墙、鼓楼和一片残垣断壁。
     二、未成年人
    此诗原注:时年十七。说明这是王维十七岁时的作品。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谋取功名。王维才华早显,与其小一岁的弟弟王缙幼年均聪明过人。而且他还精于音律、擅长弹琵琶。当时的读书人为了能尽快在科场得手,早些进入仕途,往往都要设法接近权责与名流,以求得他们的誉扬与推荐,王维也不例外。他选择的接近对象是皇室要员,并迅速讨得了他们的欢心,尤其被歧王所看重。 王维尚未成年时,即以文章知名,21岁即状元及第。  
    三、茱萸
    那个"茱萸"如何插?插在什么地方?《唐诗鉴赏辞典》中分析云:"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一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文中用的词语却是"佩带茱萸",这""""是两个不同的动作。
    不过说"佩带茱萸"是有根据的。晋葛洪所撰《西京杂记》曰:"汉武帝宫人贾佩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梁朝吴均所著的《续齐谐记》记载了重阳节的传说,其中也说到"佩带茱萸"的事情:"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急宜去。令家人各做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家,见鸡、狗、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代之矣。'今世人每至九日登山饮菊花酒,妇人带茱萸囊是也。"这应该是"佩带"的出处,如何佩带,也交代得很清楚:"令家人各做绛囊,盛茱萸以系臂",就是先做个口袋,再往口袋里装茱萸,然后系(jì)在手臂上。
    但是"插茱萸"也是有来历的。晋周处《风土记》曰:"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尚此月,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除恶气而御初寒。"这里明说是"",而且"折茱萸房以插头"连插的部位也交代得很清楚。可见"插茱萸"的做法也由来已久了。
     王维的兄弟们到底怎么插呢?窃以为佩戴香囊虽然麻烦,但能长时间携带,也显得庄重。不过折茱萸房以插头”更简单,也有情趣。彼时王维毕竟才十七岁。 
       每一首诗词背后都有故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