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康伯巴奇版哈姆雷特 强势却又不完美

(2015-09-08 16:17:33)
标签:

杂谈

据北青艺评微信公众号水晶撰文,6月在天津看德国邵宾纳剧院版《哈姆雷特》(Hamlet),8月初在上海看应该环球莎士比亚剧院全球巡演版《哈姆雷特》,再到8月15日在伦敦巴比肯剧院看炙手可热的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版《哈姆雷特》。光2015年,就已经看了3个不同版本的《哈姆雷特》了,加上前些年“积攒”的各种版本,大概有十四五部,其中包括濮存昕版本和日本四季剧团与北京人艺合作的版本。

http://ww4/large/005XJEbTgw1evv47sgdh6j30r80kf0vs.jpg强势却又不完美" TITLE="康伯巴奇版哈姆雷特 强势却又不完美" /> 
康伯巴奇(右)重返伦敦戏剧舞台

于我而言,每一次看《哈姆雷特》都是艰难的决定。

这个故事已经太熟,就算是用阿拉伯语演出不带字幕,也基本知道台上的人物都在说些什么。每一次都要为自己找到足够份量的理由,才能鼓足勇气走进剧场,花3个小时,去再看一部新的《哈姆雷特》。

而对于任何一个有追求和自我挑战意识的优秀演员而言,要演好哈姆雷特,都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更何况这世界的舞台上,已经有千万个哈姆雷特存在过。无论你再怎么演,也很难符合每一个人心中对这个角色的预期,很难真正超越前辈的路标。

可我还是要说,巴比肯这版尚未开排就已经提前一年卖完了10万余张票的《哈姆雷特》,还是让我有新的收获。导演琳德西•透纳(Lyndsey Turner)出手不凡,让我见证了史上“下半场”最好看的一部《哈姆雷特》;主演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Benedict Cumberbatch)以强势、精到的表演,塑造出了一个很有精英范儿的哈姆雷特;而英国观众的矜持与礼貌,也再次显现了这个戏剧大国的观众见怪不怪、对传统尊重维护有加的内在秩序。

而这一切,恰恰是中国类似明星戏剧或经典戏剧最缺少的脊梁。

上半场中规中矩 下半场气势如虹

我是在《中美共同体》(Chimercian)里初识琳德西•透纳这位导演的,当时在品特剧院看到那部精湛之作时,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它在舞台上一直转动的小立方体布景,每一次转动,一个新的刻面被呈现出来,随之而来的是一个新的场景。全场大概有四十多个场景,在这个不断转动的“魔方”中次第出现、神出鬼没,人物与剧情在其中穿梭往来、无比流畅,是我2013年最喜欢的戏之一。

隔年,这个戏拿下奥利弗最佳新戏剧奖和最佳导演奖,琳德西•透纳也成为史上第三位荣获奥利弗奖的女导演。

她的导演风格,比较集中体现在对空间的创造性利用和整体表演节奏的控制上,无论是在《中美共同体》还是这版《哈姆雷特》中,都能感受到众多人物以一种均衡、稳定的节奏在整体移动,人物的上下场和场景的切换流畅无滞,基本上没有幕间和暗场的处理,非常连贯。在哈姆雷特与父亲的鬼魂相遇那场戏里,当两人相向而行、试图拥抱对方时,父亲却在即将接近他时,走下了舞台中央的一个小暗梯,一步一步消失于哈姆雷特伸开的双臂前。这个向下的暗道,同样的位置,在奥菲莉亚下葬时,被再用了一次。节制,而又有喻意。

同样,在舞台上,左侧上方从二楼跨墙而下的楼梯,既成为视觉上舞台立体空间的重要构成与装饰,也成为很多场景中人物上下场的重要通道,哈姆雷特和两位士兵在二楼的栏杆旁张望过父亲的鬼魂;在离这不远的楼梯转角处,哈姆雷特也抽下过墙上的利剑,试图冲向正在祈祷的叔父;而奥菲莉亚在疯了之后,拖着一口巨大的皮箱,从某个房间里出来,下楼梯,皮箱咔嗒咔嗒地摔打在一阶又一阶楼梯上,那是她心中父亲的棺木,也是她精神出走的行囊。

这些对于舞台空间、细微情节和小物件的重复利用,构成了全剧绵绵密密的针脚。整个上半场,为全剧打下了严谨工整的基础,并在这基础上,激荡起情感的波澜。

中场休息时,我就跟同去的朋友说:你等着瞧,下半场肯定会特别好看。

果然,15分钟后,大幕再度拉起时,上半场华美优雅的宝石绿色宫庭内景,已经被数砘废石和渣滓从三个方向铺满舞台。我一直觉得相当乏味无趣的《哈姆雷特》下半场,在这里有了非同一般的神采。哈姆雷特被遣送去英国、路中遇到交战休憩的部队、掘墓人的欢歌、奥菲莉亚的疯歌泣语、哈姆雷特与雷欧提斯的决斗,以及最后的残局,所有的戏都在这几片废墟上展现,而这废墟又赋予了这些戏份完全精准的气氛与场景载体。

背后的宫墙美景,已成梦境,国在山河破。

这是我看过的所有《哈姆雷特》版本中,最好看的下半场。其中最精彩的一段戏,又属奥菲莉亚疯后,徘徊在钢琴前,闻父死讯赶回来的哥哥,见到已疯且根本不认识他了的妹妹。他在废墟边的钢琴上,试图用旧旋律唤起她的记忆。而就在不久前,他还曾和她一起欢快地弹起四手联弹,为自己饯行,那个时候,父亲还在,哈姆雷特还正热恋着她。

另一段好戏是哈姆雷特和这位愤怒中的哥哥决斗。大部分版本里,这段戏都不太好看,因为演员们的剑法不好。而这个版里,演员显然是下了功夫的,打斗相当漂亮。而且穿上小立折领白上衣的“卷福”,那一刻真的爆帅,我这个不是他粉丝的人,都在心里小小地惊了一下艳。

哈姆雷特听黑胶 奥菲莉亚玩摄影

早在2012年,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就公开宣称:我已经对这个角色(指哈姆雷特)跃跃欲试很久了。在此之前,他演出了大量舞台剧作品,并多次在BBC的莎士比亚剧集中扮演主角。当他真正站上巴比肯的舞台时,39岁,演哈姆雷特,不早也不晚,刚刚好。

太年轻,还没办法驾驭这个纠结、复杂的角色;再老,又有点跑不动了,距离“正在读大学”的丹麦王子形象会有点远。

“卷福版”或许不会是历史上最经典的哈姆雷特,但他毫无疑问演出了自己的特色。这个哈姆雷特并没有那么多的犹疑和徘徊,相反,他甚至有点过于清醒和强势,带着一种从哈罗公学到牛津大学的精英范儿,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却又不得不屈从于命运的安排与玩弄。

婚宴之后,白衣白裙的奥菲莉亚,背着个相机,独自一人在宫中游荡,对准长桌上一个孤零零没被收走的金色酒樽拍特写。而在剧终,这个酒杯被用来装毒死母后的酒,当所有的人与景撤离后,它孤零零地斜躺在一片废墟的舞台中央,闪着金光。

而雷欧提斯与妹妹奥菲莉亚的两次钢琴戏份,都不折不扣地显示出这些贵族后代们在艺术上的修为。所以当哈姆雷特那么有板有眼地指挥起戏班排戏、完全一幅导演派头的时候,就显得相当之顺理成章了。

我觉得,这些原作之外的细节铺排与实现,令这版《哈姆雷特》相当成功。而“卷福”的表演,也非常有效而立体地呈现了这样一个复杂人物。最重要的是,他没有把哈姆雷特演成一个“万人迷”,你几乎可以非常清楚地感受到,这个人物的缺点与弱点,也正为此,他才成为悲剧的核心人物。

还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身为一个大银幕和舞台的双料明星,你不仅可以近距离鉴赏他的演技,也可以亲证他肉身的“穿衣显瘦,脱衣有肉”,更可以看到他在体能上的惊人潜力。我们当时看的是下午场,全剧长达3个多小时,他几乎一直在舞台上跑上跑下。而演出结束后3个小时,还有另一场晚上的演出将要进行。没有良好的身体训练和专业功底,真的不行。

当然,比较起来,我觉得《弗兰肯斯坦》或许更能彰显他作为一个舞台剧演员的光彩和实力,尤其是怪兽和医生的双重角色轮换演出,几乎是100%全方位地展现了他亦正亦邪的诠释技能。对于这种演员技能来说,《哈姆雷特》的角色空间还真的不算太大。

明星有明星的实力 观众有观众的尊严

就像环球莎士比亚剧院巡演版的《哈姆雷特》,纵然简陋平易,但好歹能把故事讲清楚,部分段落也有自己的亮点。反而是邵宾纳版的《哈姆雷特》,虽然上半场气势夺人,但到下半场的“戏说”、“决斗”等,就已经完全不知所云了。更遑论市面上时常会有的一些新编或实验《哈姆雷特》,和哈姆雷特到底有几毛钱关系,还真的不太清楚。

在伦敦看“明星戏”的另外一个收获是:人家的观众,还是见过世面的。

他们也知道舞台上站着的是大明星,他们也各种提前抢票,但无论是开演前、演出中、还是结束后,每一个观众都自自然然、老老实实地坐着、看着、鼓掌着,没有闪光灯此起彼伏,没有人拥到台前各种狂喊,更没有领导上台握手接见。

演员有演员的实力,观众有观众的尊严,各守着自己的本分。

大英帝国可能没落了,但他们的戏剧,他们的文化,他们这种对于传统和舞台的尊重,我们且学着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