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难就业怕待业
从统计数据看,相较城镇户籍大学生,农村大学生就业难度更大。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全国六类重点青少年群体研究报告》显示,2008至2014年的大学毕业生(不含博士生)中未实现就业的为20.7%,其中,29.1%来自乡镇,25.7%来自农村,而来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的仅为13.2%。
中央民族大学2014届会计班学生甘兰的情况较为典型。甘兰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条件差,在校期间经常做兼职赚生活费。毕业季以来,她投了上百份简历但多数石沉大海,个别进了笔试、面试,但最终被刷下来,至今未能签署就业协议。
除了工作难找,多数农村大学生受困于经济压力,不敢待业,就业层次也相较偏低。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photo_l99_com/8ca32a06abd637ec558d9e85f60604ed.jpg
2014年7月毕业于江苏南通某专科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陶闰涛,老家在安徽省安庆市枞阳县。应届毕业时没能及时找到稳定工作,但他无力继续考研(课程)或者转战多地考地方公务员(课程),只能选择在个体建筑公司担任“工程监理”,相当于打零工。
“与城里人相比,农村大学毕业生找到好工作的比例更低。”陶闰涛坦言,农村大学毕业生经济压力大,发展的迂回空间小,需要立即工作赚钱。“就业等不起”,迫使他们在薪酬待遇、个人发展方面一再降低要求。
多重因素削弱“就业力”
农村大学生处于系统性弱势地位,导致就业力不足。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青少年与社会问题研究室主任李春玲表示,一方面,受访农村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偏重应试,即使完成了高等教育,也在综合素质和个人自信等方面存在“短板”。
老家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武南镇的中央财经大学应届毕业生邓晶表示,“与城里同学相比,能力的确有差距:以英语(课程)为例,虽然我更下功夫,但比不过城里同学。我也没有眼界和经济实力去报辅导班,没有条件去海外交流,更不可能花几万块去读双学位。”
邓晶坦言,这些外在差别,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农村大学生的自卑心理。有的变得畏首畏尾,本来能做好的事情会搞砸,本来可以做的不敢去尝试。
陶闰涛也颇有感触。他说,“农村大学生大多没有机会学钢琴、学书法、学舞蹈,也没条件培养打篮球、踢足球的特长,甚至连普通话都说不好。用人单位往往想要有见识、能独当一面,有关系、能拓展业务,有特长、能活跃气氛的城里大学生。”
天津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受制于父母文化水平、生活环境和视野的局限,农村大学生及其家长对所学专业、就业前景的了解,对劳动力市场相关信息的掌握等,都要少于城市大学生,这又使他们在就业准备方面处于下风。
另一方面,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也削弱了农村大学生的“就业力”。共青团北京市委抽样调查发现,优质教育资源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且越是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一差异越明显:在985高校、211高校和普通高校中,非农业户籍学生比例均超过四分之三;农业户口学生更多地集中在大专院校中,比例达到35%。
以2013年北京大学招生情况为例,当年北大共招收3,145名本科生,其中农村籍学生占14.2%,而且这还是国家推出定向扶贫招生计划之后有所提高的比例。此前,北大每年招收的农村籍学生大约只占10%。从全国范围来看,985高校农村籍学生比例仅为20.8%。
此外,求职市场中的不公平竞争、“拼关系”现象也挤压了农村大学生的就业空间。天津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应届毕业生宋周同,老家在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茨芭镇管村。近半年他参加了多个企业组织的笔试和面试,频频遭遇用人单位“隐含的门槛”,例如仅招收本地户籍毕业生等。
最后,综合提升农村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南昌大学辅导员曾姮艳说,“寒门学子”仅靠学历改变不了命运,还要学会一门技术。“有门槛的工作往往是技术类工作,从事技术工作,可以发挥农村大学生坚韧、刻苦的品质,还可以巧妙避开没有社会背景的不足。反观一些‘万金油类’的文科专业,可能在这方面需要补充学习专业知识以外的配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