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会司前汤氏宗祠联

(2016-03-22 10:06:49)
标签:

杂谈

林福杰

 

汤氏为新会司前大族,主要聚居在司前圩附近的“四里”(硕乔、西乔、见贤、贤美)、和格村以及公路对面的爰处村。他们很早就建有汤氏祠堂,纪念司前汤氏开基祖耕隐,地点在河村“德庞坊”(古名),后改称“格堂坊”,今与“和鸣坊”又合称为“和格村”。该祠原为新会汤氏七世祖耕隐小宗祠,纪念他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35岁时始迁格堂开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农历壬寅年)重建扩建为汤氏宗祠,奉祀汤氏先祖一世至七世。祠内有3副刻在木柱上的对联,至今保存完好,经反复玩味,参读旧族谱,隐约发现其中讲了6个故事,浓缩了该族800年历史及其重要族中人物,惊叹当年策划者的匠心构筑。这些对联成为该祠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将6个故事分别拟出各4字标题,逐个进行赏析。

 

《派衍冈州》《有容修谱》

 

该祠一路二进,后殿祀厅的后内柱上,阴刻楷书十六言楹联,纵320厘米,横32厘米,红底金字:

 

溯太守初来派衍冈州,礼乐诗书绵世泽;

念先人有道训留家乘,孝慈友弟重彝伦。

——光绪纪岁壬寅孟冬谷旦 裔孙扶轮敬撰 邑人陈华敬书

 

上联故事《派衍冈州》。始祖汤统,明大儒陈献章《汤氏族谱序》(《四库全书·陈白沙集》,下同)说:“汤氏,邑之著姓也。自言先汴人,随宋南渡,居岭南南雄。世远失传,今以始自南雄迁古冈曰统者,为一世祖。”据族谱,汤统生于南宋初建炎元年(1127年),乾道七年(1171年)授广州路郡守(职事未任),为古冈州汤氏一世祖,配黄氏,“卜筑于古冈文章里汤边村”(在今台山市),后人由汤边村分迁各方,自此该族礼乐家声,世泽绵长。子孙分布台山,新会区会城、司前、双水、古井、三江,蓬江区荷塘,江海区礼乐,南海,中山,东莞,广州等地。

下联故事《有容修谱》。家乘即族谱。据陈献章《汤氏族谱序》,“谱亡于元季之乱,续之者唐府伴读、八世孙有容也,退庵邓先生序之。原有族谱在元朝动乱中丢失,八世孙、明初洪武“经魁”、“唐府伴读”汤有容续编族谱,参与编纂《永乐大典》的著名学者邓林(退庵)为之作序。该族谱明昭穆,序长幼,遵从孝悌(即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个道之准则,伦常(“彝伦”)不乱。汤有容是新会历史名人,清康熙、乾隆、道光3部《新会县志》入传。

又据陈献章《汤氏族谱序》记,正统十四年(1449年,农历己巳年)黄萧养之乱,汤氏之妇马氏身藏该《汤氏族谱》走难到会城西北的贵奇坑(即桂皮坑),族谱得以保全。

撰联者汤扶轮,字定禧,别字(即号)星垣,本族裔孙,“定”为二十四世,清光绪辛丑(1901年)科举人,西南书院学董,管财政。书者新会外海乡人陈华,字子裳,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第二甲第十名进士,翰林。陈华褧工楷书、行书,也擅长于诗词和对联,墨迹多藏于民间。

 

《三子抡元》《两贤济美》

 

第一进头门内柱有阴刻楷书十三言楹联,纵290厘米,横32厘米,红底金字:

 

寿世庄文章,三子抡元允为楷则;

传家惟理学,两贤济美尚有典型。

——光绪岁在壬寅季秋谷旦 裔孙扶轮敬撰 邑人谈海敬书

 

上联故事《三子抡元》。据汤氏族谱记载,四世祖有“五子三解元”的美谈——5个儿子中有3个儿子(国球、国表、国瑞)称宋解元。科举时乡试第一名称“解元”,联中“抡元”即科举考试选中第一名。他们以学问造福世人(“寿世”),确实(“允”)是楷模,为后人法式(“楷则”)。

当然,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三兄弟都取得广东省科举考试第一,确实有点让人难以置信,由于“解元”又是宋、元以后对读书人的通称或尊称,还可理解为三兄弟都是读书人。

下联故事《两贤济美》。新会县明代始立乡贤祠,入祀马持国、马睎骥、伍隆起、罗蒙正、黎贞、张、陈献章、汤有容、鲁能、刘文瑞、陈经纶、谭律、汤和13人,其中汤姓占2人,即对联中的“两贤”,指八世祖、河村本支的汤有容(名载,号弦斋,明初进士)、古井古鲁支九世祖的汤和(琼州定安知县),他们在万历《新会县志》中皆有传,明《粤大记》卷二十二还有汤有容传。汤族以儒家理学传家,“两贤”堪为典范。济美,谓在以前的基础上使美好的东西发扬光大,语出《左传》:“世济其美,不陨其名。”杜预注:“济,成也。”

本联书者谈海,是撰联者汤扶轮的同事,新会县立中学校长,原名谈云笙,小冈人,清举人,日本留学生,开明绅士。

 

《市田开基》《布衣抗节》

 

后殿祀厅的前内柱上,阴刻楷书十五言楹联,纵300厘米,横32厘米,红底金字:

 

设馆开基,易地市田,创业艰难思祖德;

布衣抗节,赋诗见志,忠言凛烈励儿曹。

   ——光绪二十八年仲冬吉旦 裔孙耀撰 鹤山林树墉书

 

上联故事市田开基七世祖汤泰诚,字子敬,年幼父、伯早逝,成人后娶河村(今司前)吴氏,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自邑城(即新会城)化龙里迁河村,以外家为家,市(买)田易地,开基创业。他“学富才裕,隐居不仕”,故号“耕隐”。由他开枝的司前汤氏,以后渐成大族。

下联故事《布衣抗节》。明代南海黄萧养作乱盘踞新会时,河村乡人有助恶者,拘捕八世祖汤有俊(号栗庵)、汤有积(号乐常)、汤有传(号晦岩)兄弟,以生死要挟令交所谓“军饷”。三兄弟不从且骂贼,晦岩在土室中赋七绝诗,言词悲壮,写至第6首一半时,他们就被害了。虽是平民(“布衣”),尚能如此坚守节操(“抗节”),忠言凛烈,令人敬畏,激励儿辈(“儿曹”)。3兄弟枝开3房,司前后人分别以他们的“号”立“栗庵汤公祠”、“乐常汤公祠”、“晦岩汤公祠”。

 撰联者是本族裔孙汤耀,字烙裔,“裔”为二十一世,清光绪甲午(1894年)科举人。书者鹤山林树墉,资料未详。

 

上述3联分别撰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宗祠重建之年的孟冬、季秋、仲冬。旧时每季的3个月按孟、仲、季排列来称,“孟冬”是冬季第一个月,即农历十月;“季秋”是秋季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仲冬”是冬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十一月。“谷旦”指良晨、晴朗美好的日子,旧时常用为吉日的代称。

 

 

            

    司前和格村汤氏宗祠                             后殿祀厅的后内柱对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