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国家公园绘就生态文明新画卷
(2022-05-05 15:38:21)未来,生态文明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何去何从?国家公园建设与生态多样性保护有何经验可以分享?如何实现环境保护与生态价值实现共赢?在近日举办的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对话海南”分论坛上,来自全球的自然保护专家、学者聚焦“国家公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围绕上述问题,分享经验、提出建议、达成共识。(4月29日《法治日报》)
国家公园是地球家园的自然瑰宝,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发挥了重要作用。2021年,我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大范围涵盖陆域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种类,实现了重要生态区域的整体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由此变得更加丰富、更为立体。
生物多样性作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资源,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之一。根据生态价值和保护强度划分,国家公园具有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中的最高等级,设立国家公园,就是为了以最大力度筑牢国土生态安全屏障,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构建更加坚实可靠的基础,为子孙后代保存下珍贵的自然资源。
建设国家公园,能为当代人提供丰富优质的生态产品,保障生态安全,具有巨大的生态经济价值。在国家公园建设中要兼顾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既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切实将我国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最精华、最独特的部分保护好;也要合理利用国家公园的资源禀赋,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机制创新来转化经济效益,开发生态旅游、合理资源利用、挖掘美学价值等,实现生态价值的可持续发展。
国家公园还肩负着改善民生的使命,积极践行“两山”理念,找准对接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有效接口,实现互相促进、互利共赢。比如可以鼓励当地居民和企业参与森林康养、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生态科普、野生动植物观赏等项目的开发,积极推广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态产品,加大国家公园周边地区乡村振兴资金资源投入,增强人民群众在生态保护中的获得感。要努力探索出国家公园惠及民生的科学路径和合理模式,推动国家公园生态保护、民生改善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随着国家公园建设实践经验的逐步积累,我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也将日益完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中国将展现出更多自然之美、生态之美,不断书写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振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