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利用爱心牟利是对慈善资源的涸泽而渔
(2022-03-21 16:25:26)在城市小区里随处都可见的旧衣回收箱,来自什么机构?里面的衣物究竟流向哪里?记者调查发现,在一些旧衣回收箱打着“慈善”“公益”名号的背后,有不少倒卖旧衣的“私人贩子”。在某电商平台上,不需要提供任何公开募捐资格证明,400多元就可以定制一台旧衣回收箱,箱体上的文字可以随意印,有商家甚至建议印上“慈善总会”来吸引市民捐赠。(3月15日澎湃新闻)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不少人都会将家里的旧衣馈赠给经济较为困难的亲戚、朋友,旧衣成为一种社会联结的纽带,促进了城乡之间、熟人之间的人情往来和社会互动。不少人因此都有“捡旧”的经历。然而,伴随着物质生活的日渐丰盈,旧衣的循环利用率下降。在理想的图景里,“旧衣回收”不仅能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也能传递爱心,是一举多赢的好事。
“旧衣回收”离不开公众参与,需要爱与善的力量。然而,一些人总是千方百计“钻空子”,他们编织各种虚假的信息来欺骗热心市民,将旧衣回收当成一个利益变现的“生财之道”。成本低、收益高,“旧衣回收”成为一种致富捷径,让一些人轻轻松松挣大钱、挣快钱。
很多捐献衣物的市民拥有换位思考的共同体意识,愿意用“柔软的力量”给需要关爱和帮助的人带去善意和温暖。与此同时,少数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却从中看到“商机”,通过移花接木、暗度陈仓来攫取不法收益。打着“慈善旧衣回收”的旗号,却干着倒卖爱心物资的勾当,这样的“聪明人”,显然会切割社会信任。信任作为一种社会资本,有助于简化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如果人与人之间的每一次合作,都需要不断地打量和试探,社会如何维系,文明又如何延展?“慈善旧衣回收”沦为生意,显然是对爱心资源的涸泽而渔,被蒙蔽和欺骗带给公众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损失,也是精神上的痛苦与伤害,损害了爱心人士的权利与尊严。
正如有网友评论的那样,“爱心成了买卖,人心就会变成仙人掌;当人人都是仙人掌,就不要怪这个社会冷漠无情甚至弱肉强食”。说到底,切割社会信任的失范行为越多,人心就会变得生硬冰冷。而虚假的“慈善旧衣回收”在让少数人获利的同时,造成了公益慈善资源的严重浪费和不法利用,这样的行为亟需规训与惩治。(杨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