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做人如琢玉

(2022-07-06 10:52:05)

日期: 2016/01/08 作者: 何兆展 字数: 1446

在北京西单地区,西绒线胡同的西头,摆着一块巨大的石头。石头的绝大部分都是灰色调的黯淡颜色。但是,有一块A4纸大小的地方,被磨得发亮,露出了翠绿的玉质。

原来,这是一块璞玉,摆在这儿是待价而沽的。估计是因为这块璞玉实在是太大了,不用担心有贼人把它偷了去。

看看眼前的璞玉,再想想摆在玉器店里的美玉,反差实在是太大了。

知道了这个强烈的对比,就更能够理解楚厉王为什么砍掉卞和的脚了。

卞和,就是楚国那位发现了稀世珍宝璞玉的人。他是琢玉能手,能够透过石头的表皮,看到藏在里面的美玉。但是,楚厉王估计就像我一样,肉眼凡胎,看到的就是一块毫不起眼的大石头。

从毫不起眼的大石头到稀世珍宝“和氏璧”,需要一个加工的过程。这个过程,有个专业的名字,叫琢、磨。

粗糙的璞玉,要变成人见人爱、价值不菲的宝玉,就要不断琢磨。这是对玉石匠人的要求,也是对玉石的要求。玉石匠人要不怕麻烦,玉石则要不怕疼痛、不怕失去。因为只有失去,才能收获最终的晶莹。

中国古人很早就开始加工玉了,所以,在中国3000年前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使用了“琢”和“磨”这种专业术语。

因为琢玉和磨玉早就被古人所熟知,所以还被用来打比方。

以“修身”为主旨的《大学》里,就引用了《诗经》的句子:“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色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大学》进而点出了比喻的目的:“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至此,玉与人联系在了一起,琢磨玉石与个人修身联系在了一起。

中国古人喜欢佩玉,绝对不是因为玉是奢侈品,戴在身上能够显示出自己“高富帅”的家底。而是因为,玉本身具有玉德,戴玉是为了提醒自己一定要做有德的人,一定要像琢磨玉一样,不断琢磨自己,不断修养自己。

落实到个人修身上,琢磨者是我自己,被琢磨者,也是我自己。我既是匠人,又是玉石。这种要求其实比如琢如磨要高得多。

个人如何琢磨自己?《颜氏家训》中颜之推自我修身过程的回忆非常有价值。“心共口敌,性与情竞,夜觉晓非,今悔昨失”,经常说过之后,心里就对所说有所警觉,控制自己的言谈,理智与感情往往处于矛盾之态,夜晚觉察到白天的错误,今日追悔昨日的过失。

这种警觉、矛盾、追悔,其实就是个人对自己言行的不断琢磨。这是一个刻骨铭心的历程。读者诸君如果仔细回想下自己的成长过程,或多或少也有这个体验。

很多时候,明明知道不该做,却还是做了。事情做完了,又痛下决心以后再也不做了。但是,理性和情感、欲望总在搏斗,总占下风。这真是应了曾国藩的一句名言“屡败屡战”。

如何应对这种矛盾和斗争呢?孔夫子教我们“克己复礼”,将发生心理斗争时,因为个人私利、私欲而想做的那部分去掉,只保留住符合礼制、符合法律和道德的部分。

比如,自己实在想吃东西了,路边就有庄稼人种的苹果、梨子之类的水果。翻过篱笆,悄悄摘了填填肚子,还是忍一忍?

如果是小学生写作文,就会说:“我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心中一个我说,去吃吧,反正没人看见;另外一个我说,偷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不要去。”

这两个“我”,第一个就是“己”,第二个就是“礼”。用宋明理学的术语说,第一个就是“人欲”,第二个就是“天理”,所以,他们崇尚“存天理,灭人欲”。

这一存一灭,就是修身,就是对自己的“琢磨”。王阳明在《传习录》里说:“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

不管自己身处什么情境之中,每时每刻、每一个念头都不要忘了“去人欲,存天理”。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做人如琢玉,信然!(何兆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拍蝇打蚊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