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军人的字典

(2022-05-13 13:55:53)

日期: 2017/08/21 作者: 向贤彪 字数: 1753

https://jjjcb.ccdi.gov.cn/epaper/group1/M00/0B/54/wKin6mDVwbqAefSdAABvXctbRCI016.jpg

 

据说,汉字是黄帝的史官仓颉创造的,“仓颉四目,生而知书,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可见造字之艰难而神奇。

古人造字,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方法。一个单个的汉字,看起来简单、平常,但其蕴含的深刻内涵和无穷意境却是令人玩味的。有时因为职责、使命的不同,对汉字的诠释也有所不同。比如,在军人的字典里,对“国”“军”“人”的理解,就有着与常人不同的内涵。站在军人的角度对这三个字作一些诠释,有助于我们对军人职业特殊性的理解,增添作为一名军人的光荣感和责任感。

关于“国”字,追寻汉字繁体“国”字的起源,就是“口”中有一个“戈”字。这说明,国家与军队是不可分割的,有国家即有军队,有军队即有国家。国家领土和疆域需要手执武器的军队来保卫,二者须臾不可分离。国家把军队作为自己的生存之盾,军队把维护国家利益作为自己的职责使命。

我军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不遗余力地为国家的独立解放、繁荣富强而英勇奋斗,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颂歌,涌现了一批又一批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深受全国人民的崇敬和爱戴。经习近平主席批准,我军首次获得“八一勋章”的英模人物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如今,人民军队建设发展的时代坐标已经清晰标定出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就是强国梦,对军队来讲,也是强军梦。”擘画伟业,指引强军征程。责任所系,人人有份;履职担责,人所必为。这就更加需要有心忧天下的胸怀和眼光,需要有“所虑时光疾,常怀紧迫心”的忧患和急切,需要有“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的豪情和胆识,把履行责任、担当使命化作具体的行动,努力提高能打赢的本领,磨砺利剑,真正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提供坚强保障。

关于“军”字,古人的意思清楚明了,就是军人的“家”是安在“车”上的。它揭示了军人职业的特殊性,那就是军人与安逸无缘,不可能像常人那样安居乐业、享受天伦之乐,而必须随时准备征战,不惜战死疆场、马革裹尸。“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涌现了许多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英勇奋斗的爱国志士及优秀军人,他们也被载入史册——直捣黄龙、还我河山的宋朝抗金名将岳飞;誓死抗倭、无意封侯的明朝杰出将领戚继光;收复宝岛、光照千秋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殚精竭虑、血洒海疆的清末名将关天培;誓死抗敌、威震黄海的爱国将领邓世昌……在这些杰出的军人中,他们或“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反映出常年征战的艰辛;或“使命在身,万死不辞”,表现出视死如归的悲壮;或“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抒发出军人报效祖国的壮志。即使是解甲归田、年逾古稀,军人的英武之气也没有泯灭。“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诗句,抒发了他渴望率领一支兵强马壮、战鼓雷鸣的军队来收复祖国大好河山的心情。这种心情是如此强烈,以至于诗人在梦里还念念不忘。作为当代军人,更要凭着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无比忠诚之心,凭着不辱使命、甘于奉献、不怕艰难、勇于牺牲的奋斗精神,履行好军队的职责使命,完成好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各项任务。这正是军人的光荣所在、责任所在、力量所在。

关于“人”字,看起来最简单,一撇一捺,谁都认得,谁都会写,但只要仔细品味一番,发现它包含的意思却十分深刻。“人”字像两条腿,撑着一截正直的脊梁,撑着一颗向上的头颅,昂然挺立天地间;“人”字是相互依赖而存在的,你看那一撇一捺紧紧地靠在一起,密不可分,象征着人是需要相互帮助的;“人”字向下的两条线,似乎是延伸着的,昭示着人们迈动双腿脚踏实地向前走。战国时,一次楚秦战役中,楚国大将与秦国将军杀得难解难分,双方都已元气大伤。忽然,楚国大将被秦将一箭射中胸口,顿时血流如注。就在秦将喘着粗气提着宝剑等着楚将倒下再取其首级时,楚将毅然拔出箭,非但没有倒下,还昂首挺胸,比刚才站得更稳更直。秦将大惊失色,为之骇然,于是准备掉头逃命。楚国士兵一拥而上取了秦将的首级。楚将这才面带微笑,捂着伤口,沉沉地倒在地上。楚将的这一举动,可以说直接决定了战争的胜败。“壮士不死则已,死则举大名耳。”军人就应如此,站着要像一座山,倒下应是一道梁,使其产生的威慑能使敌人惊惧胆寒。这是一种尊严,一种精神,一种人生态度。在军人的字典里,军人就应该是顶天立地的钢铁汉!(向贤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