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使金如粟不以入怀

(2022-05-04 10:33:21)

日期: 2017/05/01 作者: 左连璧 字数: 1743

https://jjjcb.ccdi.gov.cn/epaper/group1/M00/0B/35/wKin6mDVwSSAD8yRAACGe1nhhNg766.jpg

 

张奂,东汉后期抗击匈奴的名将,先后任护匈奴中郎将、武威太守、度辽将军。因为恩威并重,匈奴拜服,幽州、并州一片安定,他被朝廷升为大司农,后因匈奴又侵扰武威、张掖等地,再次被任命为护匈奴中郎将,以九卿高位总督幽、并、凉三州。匈奴听说张奂回来了,便有一大部分立即投降,少部分继续作乱的,很快被击垮,东汉边境又恢复了安定。

张奂在长期抗击匈奴的过程中,有两件事被传为美谈。

一是永寿元年(公元155年),张奂以安定属国都尉之职,率仅有的二百余人,依托长城关隘,一举打败匈奴的进犯,迫使匈奴首领率众投降,确保了郡界安定。《后汉书》载,“羌豪帅感奂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遗金鐻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厩;使金如粟,不以入怀。’悉以金马还之。羌性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及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说的是,东羌首领感激张奂的恩德,献上二十匹马,先零羌首领也送来八件金饰品。张奂命主簿召集羌族各部首领前来。他举起酒杯将酒倒在地上说:“即使马像羊一样多,我也不会把它收入马厩;即使金器像谷粒一样多,我也不会把它收入怀中。”把金器、马匹全都还给了他们。羌人性贪,但对清廉的官吏却很尊敬。张奂端正自身,品行廉洁,因此恩威和教化得以广泛推行。张奂的上述行为,对后世影响很大。王夫之《读通鉴论》称:“张奂却羌豪之金马,而羌人畏服。”“夫为将者,类非洁清自好独行之士,其能如奂之卓立以建大功者无几也。”

二是延熹五年(公元162年),张奂被任命为武威太守。当地有一种迷信的风俗,凡是二月份、五月份出生的孩子以及与父母同月份出生的孩子,必须被杀死。张奂用仁义的道理,启发和教导民众,并严格赏罚措施,使这一陋习被革除。百姓特地为张奂建立了生祠,以表达感激之情。

为官多有建树的张奂,在家教方面也颇有心得。《全后汉文》所载张奂的《诫兄子书》,就很值得人们读一读:

“汝曹薄祐,早失贤父,财单艺尽,今适喘息。闻仲祉轻傲耆老,侮狎同年,极口咨意。当崇长幼,以礼自持。闻敦煌有人来,同声相道,皆称叔时宽仁,闻之喜而且悲。喜叔时得美称,悲汝得恶论。经言孔于乡党,恂恂如也。恂恂者,恭谦之貌也。经难知,且自以汝资父为师,汝父宁轻乡里邪?年少多失,改之为贵。蘧伯玉年五十,见四十九年非,但能改之。不可不思吾言,不自克责,反云张甲谤我,李乙怨我。我无是过,尔亦已矣。”

张奂的这篇《诫兄子书》,大体上说了三层意思:一是对两个侄儿尊长爱幼的行为分别作了点评,批评二侄儿张祉对老年人轻视傲慢,对同龄人轻慢无礼,信口开河,任意乱说。肯定和表扬三侄儿张时,待人宽厚仁义。二是引用两个典故循循教导其侄儿。“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出自《论语》,意思是说,孔子在家乡,非常恭顺,像是不大会说话的样子。强调连孔子都如此尊敬乡亲,更何况你们呢。“故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所非。”出自《淮南子》,说的是,卫国大夫蘧伯玉五十岁的时候,知道自己前四十九年所犯过的错误。说明做人就要时刻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三是强调年轻人犯错误并不可怕,贵在知错就改,听到别人批评,要虚心接受,迅速加以改正,决不能怨天尤人,将自己的过错推诿给别人。

张奂对侄子的教诲,看似言语平和又平常,其实是在教导做人的基本功,人在幼年成长阶段,学会懂得礼节,能够尊长爱幼,待人宽厚仁义,虚心接受批评,就会为以后漫长的人生之路打下一个坚实的道德底座。张奂就是这样一个人,不管是在为官生涯,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他都以“仁”作为处世之道,不逾“礼”法。他以朴实无华的常情常理教育子女,又以常情常理规范自己。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张奂去世前,给子女留下遗言:我早上死了,晚上就埋葬,“奢非晋文,俭非王孙,推情从意,庶无咎吝”。在张奂看来,春秋时晋文公朝见周天子,请求允许其死后以天子之礼下葬,是谓奢侈;汉武帝时的杨王孙,死前命子女为他布囊裹尸,下葬后再脱去布囊,以身亲土,是谓吝啬。张奂告诫子女,埋葬自己时不要超过常礼、顺乎人之常情就可以了。

后世的一些家长们,在对子女的教育方面,不妨学学张奂,不要只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更要注意多多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如此,对于子女以后的成人、成家、成才,定会大有益处。(左连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神童的蜕变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