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令金如粟讵使廉夫贪
(2022-04-29 08:36:11)
日期: 2017/02/06 作者: 左连璧 字数: 1392
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到溉,官至吏部尚书、侍中,特别受到梁武帝萧衍的欣赏与重用,后因病以散骑常侍身份回家养病,人们还为他没有当上仆射(即宰相)而感到惋惜。《南史·循吏传》在序言中称“溉等居官,并以廉洁著”。《南史·到溉传》则讲述了一个以诗相赠、妙拒索贿的故事。
到溉自幼家贫,与其弟到洽受到时任义兴太守的任昉的赏识和提携。任昉还经常邀请到溉兄弟两人到义兴郡,三人一同游览山泽。任昉既是地方大员又是散文大家,回京任御史中丞后,受到当时年轻文人的推尊,如刘孝绰、刘苞、刘孺、陆倕、张率、殷芸,当然还有到溉、到洽兄弟俩。这些人是齐梁时代重要的文学集团成员,对当时文学的兴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经常到任昉处,论诗作画,号称“兰台聚”,名垂当时。
任昉是个廉吏,《梁书·任昉传》载,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出任义兴太守。在任期间清正廉洁,妻室儿女只吃粗米饭。“昉不治生产,至乃居无室宅。”“家虽贫,聚书至万余卷。”任昉离任上船时只有七匹布、五石米的家当,回到京城竟没有衣服换,镇军将军沈约只好派人带了裙衫去接他。当朝大诗人、藏书家、兰陵太守王僧孺这样评价任昉:“学问超过董仲舒、扬雄。以他人之乐为乐,他人之忧而忧,其行为可以激励风俗,其品德可以淳厚人伦,能使贪夫不妄取,懦夫有所为。”
到溉更是个廉吏。《南史·到溉传》载:“所莅以清白自修,性又率俭,不好声色,虚室单床,傍无姬侍。冠履十年一易,朝服或至穿补。”他所在职位都是以清白自修,性格朴素节俭,不好声色,室内只有单床,旁边没有姬妾服侍。鞋帽十年一换,朝服有时穿到破烂缝补。
任昉是到溉的师长,两人同朝为官,又都是文人廉吏,可谓是挚友。到溉当了太守后,任昉想以朋友之情,向到溉要一件当地特产“二衫段”(两件锦绸制作的上衣),遂以诗赠之:“铁钱两当一,百易代名实。为惠当及时,无待凉秋日。”大意是,我了解您平时的节俭,尤其是对名节的全力维护。望能及时馈赠我“二衫段”,如果等秋后天凉了再送就有些晚了。到溉也以诗相答:“余衣本百结,闽中徒八蚕。假令金如粟,讵使廉夫贪。”说的是,我本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成人的,虽然当地一年内收蚕丝八次之多,当太守也有购买锦绸衣衫的条件,即使金钱多得如粟粒,但我的心性没有变,怎么能让我由清官蜕变成贪官呢?衣服没有,赠诗一首,到溉硬是将有恩于他的任昉的小小要求给回绝了。
按理说,任昉与到溉的私交非常好,又曾有大恩于到溉,张回嘴只要当地特产的两件上衣,可能是确实没有换季的衣服穿,也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喜好,图个新鲜而已。在当时的世风下,这要求并不高,不能因此就说任昉有失廉吏的身份。从某种角度来看,还属于朋友之间的正常交往范畴。然而,到溉却用一首诗词就给打发了,是他太小气吗?是他不重朋友感情吗?都不是。从史料分析,一是到溉家贫,连鞋帽都十年一换,朝服也要补了又补,自己确实拿不出钱来购买价格不菲的“二衫段”送给任昉。二是如果要送,就只能占公家便宜,挪用公款来购买,这样做又违背了到溉清白自修的本色,会毁掉一世清廉的名节,是万万不能的。三是到溉还确信,虽然没能及时送上“二衫段”,任昉也不会怪罪自己,因为任昉本身就是地道的廉吏,他应该知道自己是因为家贫买不起,而无法相送索要之物。衣服虽没送,友谊仍长存。任昉去世后,到溉在悼念文章中深情地写道:“哲人谢世,楷模长逝。借鉴安在?指途觅谁?”(左连璧)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