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枝一叶总关情

(2022-04-26 11:46:10)


日期: 2016/12/19 作者: 李志远 字数: 1222

https://jjjcb.ccdi.gov.cn/epaper/group1/M00/0C/DA/wKin62DYQ-aAG6g5AAB2j0sozjU873.jpg

 

清代郑板桥,因其为官清廉以及“诗、书、画”三绝等美誉,给世间留下不少佳话,人们也大都耳熟能详。而我印象最深的,则是以下三件事。

其一,长期的贫困潦倒、数度的乡试落第,使郑板桥体察民情接地气,而又愤世嫉俗。他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终于乡试中举,乾隆元年(1736年)考中进士。乾隆六年(1741年)春,他被派往山东范县(今属河南)任县令。他从实际出发,精准断案,敢于担当。有一次,一个和尚和尼姑因私下相爱而被抓。经仔细盘问,他得知二人真心相爱,且年龄相若,于是当即拍板,“令其还俗,配为夫妇”,更风趣地以诗相赠:“是谁勾却风流案,记取当堂郑板桥。”此事轰动一时,广受称赞。不仅如此,在他任内,“案无留牍,吏治清明”。

其二,乾隆十一年(1746年),郑板桥因政绩卓著,被调任潍县县令。这期间,他以“安黎元”、“济苍生”为己任。当年,潍县发生严重饥荒,以至出现“人相食”的惨况。面对此情此景,郑板桥果断决策,开仓赈贷,“令民具领券借给,尽封积粟之家,责其平粜”,将成千上万的饥民从死亡的边缘拯救过来。

其三,由于郑板桥明令禁止官商勾结、囤积私盐自利等一系列措施,触犯了土豪劣绅的经济利益,结果被诬告而丢官。但郑板桥深得民心、受人爱戴,在离开潍县的当日,“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画像以祀,并为建生祠”。回到扬州后,因其兼有诗、书、画三艺之长,郡中文人雅士慕名求学,纷至沓来,求书索画的亦络绎不绝。为了弥补生活所需,郑板桥不得已而卖画为生。但他并不看重卖画之所得,自我定有“三不卖”,即达官显贵不卖、生计够了不卖、自己不喜欢的不卖。而且,他将卖画之所得置于大袋之中,“归途遇贫苦大众便慷慨解囊至袋空为止”。

郑板桥曾送给山东巡抚一幅墨竹,并题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可以说,“一枝一叶总关情”,体现了该诗主旨,是真情流露,也概括了郑板桥任上、任下的高尚精神境界。正因如此,后世,特别是当今,以“一枝一叶总关情”诗句而自勉、勉人者,所在多有。

遗憾的是,在有些人那里,“一枝一叶总关情”走形变味,以致远离其本意。前些年,有位官员,曾以书法形式,写过不少条幅,内容就是“一枝一叶总关情”,不仅送人、高价出售,还振振有词,大谈独特领悟,似乎得其真谛者“舍我其谁”。可是,没过多久,东窗事发,这位成了落马贪官,除巨额赃款外,还抖搂出为情人精心选购房子、车子和首饰等勾当。这一来,引发了人们的种种调侃与揶揄:说他“一枝一叶总关情”也不假,不过,他的用情不在百姓,而在于他的家人和七姑八姨,以及情人。只是,贪官玷污了这著名诗句,一如“佛头着粪,亵渎神圣”,可恶至极!

有道是邪不压正。“一枝一叶总关情”,理当返璞归真,回到本义。其实,当今真正的人民公仆,所操守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就涵盖了此诗句的本义,而且,指向更为明确、内容更为广泛,只要执着践行,广大人民以及古人郑板桥,都将幸甚、幸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驴车尚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