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凡研究福建和漳州文化,有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名人谁也绕不过去,没有了他的明朝,就如没有屈原的战国。他就是明末学者、书画家、文学家、理学家、抗清英雄黄道周。黄道周(1585-1646年),字幼玄,号石斋。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出生于漳浦县铜山所(今东山县铜陵镇)深井村,素有“闽海才子”之美誉。
从明天启四年(1624年),黄道周40岁时散馆授翰林院编修,至62岁就义前的22年中,累计任职时间却不多,其间在天启朝任翰林院编修1年多,主要参与编撰《神宗实录》。因不满魏忠贤阉党专权而告假还乡;在崇祯朝累计任职近3年,历任右中允、左谕德兼翰林院侍读、少詹事协理府事、经筵日讲官,由于正直敢言,而被降调2次,罚俸1次,削籍1次,廷杖八十,坐牢1年半。
崇祯九年(1636年),朝野要求起用黄道周的呼声日甚,朝廷不得不顺从民意。但是没过多久,黄道周因为权相温体仁重提东林之狱再次上疏:“上急催科,则下急贿赂;上乐覈复,则下乐巉险;上喜告讦,则下喜诬陷。”温体仁罢相后,朝廷任用毫无才学的杨嗣昌为相,黄道周又上疏弹劾,引发一场震撼满朝文武的君臣辩论。
黄道周诤言:“忠佞二字,臣不敢不辩。臣在君父之前独独敢言为佞,岂在君父之前谗诌面谀者为忠乎?”
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消息传到江南后,明朝陪都南京的文武大员拥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称帝,年号弘光。弘光政权建立后,召黄道周入京,任吏部侍郎,后升任礼部尚书。黄道周本来对弘光政权并不抱什么希望,但从国家利益和做人的道义出发,抱着“老臣拼尽一腔血,会看中原万里归”的决心,还是赴京上任。
1645年,唐王在福州称帝,改元隆武,赐黄道周为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郑芝龙为平国公,郑鸿逵为定国公。黄道周怀着匡复旧国的抱负,希望能和武臣郑芝龙、郑鸿逵兄弟合作,整顿朝纲,出师北伐,收复失土,却遭郑氏排斥。
黄道周不顾势单力薄和旁人讥笑,怀着以一苇独斗狂澜的气概,毅然决定率师北伐,他上书隆武帝说:“臣以国耻未雪,中夜抚心,思圣垂谕之言,一字一泪一血,是以奋不自量,务请行边。而旁观侧目,姗笑诋讥,臣茫茫无觉,犹聋马思钟,哑蝉操琴,了不知其意何在。”隆武帝赞许黄道周的壮举,而兵权在握的郑芝龙却多方阻挠,不给军队,不给粮草和兵器。隆武帝爱莫能助,只给几十道空札和手书,“给予便宜行事”,实际上没有发一兵一饷给黄道周,只是让黄道周自己去招募而已。
带领门生和士卒1000多人,黄道周从福州出师。八闽父老纷纷送子弟前来参战,沿途各地志士纷沓而至,迅速将义军整编、扩充到四五千人,最多时达几万人。义师出关,向徽州进发。队伍分三路出击,一出抚州,一出婺源,一出休宁,并在牛头岭与清军遭遇。首战告捷,极大地鼓舞了军民的斗志,但一些人也由此滋长了轻敌情绪。他们违背黄道周“师寡切不宜分,当并力一路”的作战方针,在胜利之后反而分兵深入,导致休宁、婺源、抚州作战相继失利,损失惨重。黄道周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但终因寡不敌众,不幸在婺源被俘。黄道周被俘后,清军以为,得一忠义之士,胜得数州土地,遂用各种手段诱降,但他誓不投降,二度绝食计21天,其间自杀未遂,正色呵斥前来劝降的洪承畴、陈谦之流。
1646年4月(隆武二年三月),至南京明孝陵附近东华门刑场上,向南方再拜,黄道周撕裂衣服,咬破手指,有血书遗家人:“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临刑前大呼:“天下岂有畏死黄道周哉?”最后头已断而身“兀立不仆”。死后,人们从他的衣服里发现“大明孤臣黄道周”七个大字。(黄喜祖 李鸿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