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16/10/24 作者: 左连璧 字数: 1019
https://jjjcb.ccdi.gov.cn/epaper/group1/M00/0C/CB/wKin6mDYQW2AR1vDAACP7wddTbU582.jpg
“郡县治,天下无不治”,《史记》中的这一名言,一直为后世所称道。古代县令的职责可谓多多,但徭役、征税、断案,恐怕是分量最重的三项任务。能从维护老百姓利益出发,来做好上述几件事情,长久得到民众的爱戴,是一个合格县令的标准。《新唐书·循吏传》中,便为世人描述了唐文宗太和年间的一个好县令——何易于。传记虽短,但较为完整生动地记述了何易于是如何完成徭役、征税、断案三项任务的。
先看看徭役。何易于所任县令的益昌县,离州刺史的治所四十里,县城又在嘉陵江南岸。刺史崔朴乘着春光明媚,带了许多宾客,坐着大船,唱歌喝酒,从上游放舟东下,到了益昌县境界,自然要下令由民夫来拉纤。何易于就把笏板插在腰带里,与几个衙役一起拉着纤,累得满头是汗。崔刺史发现是县令在拉纤,而不是民夫,很吃惊,忙问为什么这样。何易于说:“现在正是春天,百姓不是忙于春耕,就是在侍弄春蚕,没有闲人啊。我是您的直接下属,现在闲着没事,可以来承当这个差使。”崔刺史顿时羞愧满面,连忙呼叫宾客、随从下船,骑马回去了。
再看看征税。益昌县百姓习惯在山上种茶树,收了茶叶赚得的钱就归自己。正遇到盐铁官具奏朝廷要严格执行茶叶专卖制度,皇帝下诏书说,专卖物品生产地的官员要严格征税,不得为百姓隐瞒。诏书送到县里,何易于说:“益昌即便不征茶税,百姓都穷得没法活,何况还要去增加他们的税赋呢!”他下令差役把诏书毁掉。差役争辩说:“诏书上说,‘官员不准为百姓隐瞒’,现在毁掉诏书,比隐瞒的罪名更重,我不过丢一条性命,大人您可就要被流放到海角天涯了。”何易于说:“我难道为了保住官位,就不管全县百姓的死活吗!我何易于敢作敢为,抗旨不遵的罪责由我一人承担!”州里的观察使知道了这件事,出于敬佩何易于的为民情怀,而没有弹劾他。
最后看看断案。何易于十分重视案件的裁决,百姓有事争讼,他总要亲自过问和他们谈话,当场弄清双方的是非曲直,依法裁判,不偏不倚。犯了罪的,小罪就劝导,大罪就杖责,都当场打发回去,不把他们交给狱吏。何易于治理益昌三年,牢狱里竟然没有一个在押的罪犯。
何易于的事迹,感动了唐代的文豪们。散文家孙樵就写了一部经典散文作品《书何易于》,热情赞颂了何易于的政绩,并断言:“使何易于不有得于生,必有得于死者,有史官在。”即像何易于这样的好官,即使活着得不到什么,死后一定能够美名流传,因为还有史官呢!《全唐诗》也收录了作者佚名的《建昌民歌》:“我有父,何易于。昔无储,今有余。”(左连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