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jjjcb.ccdi.gov.cn/epaper/group1/M00/0C/C2/wKin6mDYP5aANhAUAAK1j5zU9nI214.jpg
《了凡四训》书影
明朝宝坻知县钟英作过一首七律《题宝祥阁》:
浏览经文感岁骎,留传特地待知音。
山中秘宝凭谁荐,衣里明珠在已寻。
漫把陈言为实际,须将空劫惜分阴。
尘销觉净成佛道,不负当年普度心。
诗题下面小注:内有了凡袁公所贮藏经。
钟英所追念的“了凡袁公”,就是他的前任知县袁了凡(1533-1606年),俗名袁黄,号了凡。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任宝坻县知事。时人评论:“吾邑二百年来所未有之良牧也。”宝坻民众为感了凡护境惠民之德,为其立了生祠。而且150年后,宝坻人还对他的政绩念念不忘,重建了“生祠”。
了凡做了哪些惊天动地的事情,使得宝坻民众感恩戴德,追念深远?了凡到宝坻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用自己的薪俸来抵偿赋税,救活了许多处在饥荒之中的民众。了凡认为,“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少”。了凡在任6年期间,为民谋利,疏浚河道,构筑堤防,开荒耕地,实行“善政”,以利民生。其中一件泽被后世的事情就是,把江南的水稻种植技术引入北方,并全面地引进江南先进的农业知识来改造北方农业,做到农业方面的综合整治。
了凡著作《皇都水利》《宝坻劝农书》,是天津地区改造盐碱地、推广水田种植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最早农学专著,对现代农业种植、水土改良、灌溉等都有一定参考价值。《宁河县志》记载:“孜孜焉日以化民为念,开导引掖,务使同归于善而后已。其劝农书、水利法凡千言,周详委曲,因地制宜,尤有资于民生大计。”
了凡勤廉爱民,清正廉洁,律己甚严。他上奏朝廷减免杂役和税赋,“卑职以民穷财尽,不敢增派”。他认为,“官无崇卑,皆民望也。一念爱民,便可布德;一毫不慎,或致祸殃”。了凡制定了功过格,每天干了什么事,随手记下来,晚上把自己一天的经历对天陈述。这其实是强制自我监督,内心坦荡,每天对心念有交代,使内在光明磊落。他还注重对自己家人的管束,他的儿子袁俨、干儿子叶绍袁都很有出息。他认为,“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所以,当了凡离开宝坻任兵部职方司主事并远征朝鲜后,宝坻民众对他的功德政绩还念念不忘,“监是邑凡六年,民安其业,士佩其训,当时令邑感戴,建生祠于城北,四时成效祭焉。”
纵观了凡的一生,最大的转折,当属其51岁中了进士,后授宝坻知县,政治抱负得以施展,其施政成就、道德完成、学问修养均达到人生的高峰。
69岁的时候,了凡为训导自己的儿子,作了《训子文》。其后为启迪世人,遂改名《了凡四训》,以自己的人生实践,阐述了自己一生改变命运的过程。“命由我作”是《了凡四训》的中心思想。了凡指出,改过迁善,要发耻心、发畏心、发勇心,“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
他认为,道德仁义,功名富贵,都能求而得之,但不是向外驰求,而是要反躬自省,从改造自我心性入手。这与孟子的“求则得之”“人皆可以为尧舜”、禅宗的“即心即佛”、民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等贯通起来。
《了凡四训》是了凡一生经验的总结,被后人称为中国第一善书。该书融会理学与禅宗,劝人积善改过,强调从治心入手的自我修养,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
曾国藩改号“涤生”,就与推崇了凡有关。曾国藩自称:“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曾国藩以“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自励,将《了凡四训》列为子侄必读的第一本人生智慧之书。胡适也认为,《了凡四训》是研究中国中古思想史的一部重要代表作。
《了凡四训》在文化史上享有盛名,而且至今在民间社会仍有很大的影响,对于我们今天增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也有积极启发和借鉴的现实意义。
(王军 作者单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机关党委宣传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