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器晚成终必远至

(2022-04-19 08:34:59)


日期: 2016/09/12 作者: 王丹誉 字数: 1729

https://jjjcb.ccdi.gov.cn/epaper/group1/M00/0C/C1/wKin6mDYP42ABm5aAABzc9gxFtY497.jpg

 

2015年,85岁的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这是大器晚成的又一个明证。大器晚成就是指贵重器物需要很长时间的精工细作才能完成,比喻大才之人成就往往较晚。此典最早出自《老子》:“大器晚成,大音希声。”汉代王充在《论衡·状留》中说道:“大器晚成,宝货难售者。不崇一朝辄成贾者,菜果之物也。”陈寿在《三国志·魏志·崔琰传》中也说道:“琰从弟林,少无名望,虽姻族犹多轻之,而琰常曰:‘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 

苏洵年轻时屡试不第,虽经人推荐,仍只能任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之类的文墨小吏。直到27岁后,苏洵开始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苦读,他的文章已闻名一时。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他送两个儿子苏轼、苏辙赴京城开封参加科考,顺便拜访了当时文坛领袖、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苏洵的《权书》、《衡论》等文章,表扬他的文才可与汉代贾谊、刘向相比,就向朝廷力荐。一时间,朝野之士争相传诵,苏洵也因此名震天下。嘉祐三年(1058年),宋仁宗召他入朝应试,他托病拒诏。嘉祐五年(1060年),51岁的苏洵拜秘书省校书郎,6年后逝世。苏洵以极高的成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他与两个儿子并称为“三苏”。苏洵的人生经历再次印证了大器晚成。

齐白石出身湖湘农村的贫寒之家,25岁仍在乡间做木匠。他因为木工雕花,才对绘画有所了解,26岁时开始学画像,27岁学习诗文书画,37岁拜“貂衣举人”、硕儒王闿运为师。自40岁起,他开始五次周游全国,尽览名胜古迹,广结当世名流,樊增祥、夏午诒、郭葆荪等皆为其挚友。其画风由工转写,书法由习何绍基体转学魏碑,篆刻改学赵之谦体。55岁时,齐白石避乱北上,两年后定居北京。时与陈师曾、徐悲鸿、罗瘿公、林风眠等过从甚密。1919年,57岁的齐白石寄居北京法源寺,靠卖画维生。因当时他并无名气,求画者不多。他决心变法以图创新,直到65岁才受聘于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授中国画。从此,齐白石饮誉中外,成为中国近代最著名的画家之一,也被誉为当代最伟大的“人民艺术家”。他晚年的作品多次创造近现代和当代艺术品拍卖的纪录。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正如孔子所说,人生必须经历成长、发展、成熟的各个阶段。历史上,少年居名者确实不少,但他们最终能成大器者则是凤毛麟角。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章名满天下,少年得志。同时代的名臣裴行俭主管吏部选事时,曾经断言:“王勃等四人虽然看起来很有才华,却浮躁浅露,怎能成为享有高官厚禄的大器之人!四人之中的杨炯相比之下稍微沉静,应该可以官至令长;其余三人至死如果能得令职官级都是侥幸啊。”历史果然应验了他当初的断言。此后,王勃渡海溺水而亡;杨炯就死在盈川令的职任上;卢照邻患“恶疾”不愈,投江自尽;骆宾王参加徐敬业起兵反周,最终被杀。这几位风云人物命运的结局,皆“如行俭言”。裴行俭的料事如神,缘于他有识人之鉴,更缘于他对大器晚成历史规律的深刻领会和精准把握。

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13岁的“江陵才子”张居正在乡试中落榜。又过了3年,中举的张居正拜见一直赏识他的湖广巡抚顾璘。顾璘语重心长地说:“自古大器晚成。我如果当年就让13岁的你中举,那结果天下只是多一位解缙而已。我想让你成为大明宰辅、天下栋梁。所以当年只能让你落榜。”张居正听罢,对恩师的良苦用心感激涕零。顾璘正是科学地运用大器晚成这个规律,最终把张居正造就成为一代名相。

历史总结的经验教训就在眼前,既有“大器晚成”的典范,又有“廉颇老矣”“冯唐易老”的悲剧。以“年龄取人”的时代,埋没了多少旷世奇才,酿成了多少怀才不遇的冤屈。对此,我们应当有所借鉴。年龄不应当成为“硬杠杠”,否则,屠呦呦早已在家赋闲三十年矣!

当下,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日趋加重,同时人们的健康水平和寿命也逐年提高,各方面适当放宽年龄不仅对于人才本身是幸事,对于国家、民族更是幸事。最近,全国各地方在高考(研究生)招生、人事聘用等方面纷纷将过去一直作为“硬杠杠”的年龄都作了适当放宽。这种做法,既是根据中国人事制度改革和延迟退休等新政所作出的历史性选择,更符合大器晚成的历史规律。(王丹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