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jjjcb.ccdi.gov.cn/epaper/group1/M00/0C/9A/wKin6mDYNa-AaDthAACB8PoiF9M853.jpg
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四月,刚刚被任命为金牙道行军大总管的礼部尚书裴行俭逝世。
裴行俭长期担任行政和军事长官,是初唐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资治通鉴》对他盖棺论定:“行俭有知人之鉴。”新旧两唐书和相关史册对他的“知人”之处均有详尽记载。当年他在知吏部选事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皆以文章而名满天下,史称“初唐四杰”。与裴行俭同掌选事的李敬玄就向他推荐四人,并且认为这四个人必将官位显赫、仕途通达。裴行俭却认为:“读书人要想有远大前程,应当先器识而后才艺。”并且断言:“王勃等四人虽然看起来很有才华,却浮躁浅露,怎能成为享有高官厚禄的大器之人!四人之中的杨炯相比之下稍微沉静,应该可以官至令长;其余三人至死如果能得令职官级都是侥幸啊。”果然,王勃不久渡海溺水而亡;杨炯死在盈川令的职任上;卢照邻患“恶疾”不愈,投江自尽;骆宾王参加徐敬业反叛被诛。相反,他认为王勮(王勃的胞兄)和苏味道二人:“二君后当相次掌铨衡。”果然“皆典选(主管人事)”。
这几位风云人物的命运和结局,“如行俭言”。裴行俭的料事如神,缘于他识人之鉴。而他的知人之鉴又是从何而来?
博学多才 精于选事
《旧唐书》本传记载,裴行俭特别精通阴阳、算术,同时具备对人生世道的深刻认识,不论是主管全国官员的人事,还是做一个方面的总管,只要遇到贤良俊杰,“无不甄采”,每次出征打仗都能比作战计划提前告捷。
高宗咸亨(670年)之后,他与李敬玄、马载同掌选事十余年,甚有能名,时称“裴、李”、“裴、马”。裴行俭在铨掌选事方面有许多制度上的创新。他制定了“长名姓历榜”(官员简历),“引铨注”(考核登记表)等官吏管理制度,还创立了“州县升降”(地方官任免升降)、“官资高下”(官员资历标准)等办法。他结合自己“掌选”经验,写出了一部关于官员考核任免方面的专著《选谱》。
另外,裴行俭还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因他“工于草书”,唐高宗李治曾慕名给他送去素绢百卷,请他以草书书写《文选》一部,完成之后御览称善,赏赐给他帛五百段。裴行俭常对人说:“褚遂良如果选择不到精工细作的笔墨,是不会动笔的,能做到不选择笔和墨的好坏,而能随意书写达到‘妍捷’(书体妍美,书写敏捷)者,当朝只有我和虞世南而已。”他在书法理论方面造诣也很高。他结合自己的草书实践和理论,撰写了一部书法理论的鸿篇巨制《草字杂体》。
经历丰富 兼通文武
高宗仪凤四年(679年),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以及李遮匐煽动部落骚扰安西,并同吐蕃结盟对抗唐朝,朝廷准备征讨。裴行俭奏议:“吐蕃跋扈蛮横,正处强盛时期,李敬玄、刘审礼二将征讨先后失利,西部边境不宜再出事端。现在波斯王新故,其子泥涅师在长安,朝廷可派遣使者送泥涅师回国继承王位,取道突厥、吐蕃两国,再用计谋处置,可以不必动用军队征讨就能成功。”高宗于是命令裴行俭带上诏书护送波斯王,并任安抚大使。
穿越莫贺延碛沙漠时,飞沙走石,向导迷路,将士们饥饿疲劳。裴行俭经过勘查,告诉将士说:“水泉不远。”很快云散风静,几百步内,泉水丰沛。裴行俭又制造假象说:“天气太热,不能前进,等秋后再出发。”叛军闻讯亦不设防。裴行俭从容地召见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四镇的酋长,邀约打猎,对他们说:“我爱打猎,谁愿意跟我去打猎?”上万名贵族子弟踊跃报名参军。他带领这支新军火速前进,离阿史那都支的营帐十多里时,先派他的亲信去问安,表现得很轻松,又派人召见阿史那都支。阿史那都支原本以为唐军秋后才能到达,却突然得知唐军兵临城下,只得率领五百多个下属人员到裴行俭的大营拜见,被当场捉拿。当天,裴行俭派人拿着阿史那都支的令箭,召集各部族酋长来降,将所有叛将悉数押送长安。军官们在碎叶城为裴行俭平叛勒石记功。高宗亲自设宴为裴行俭庆功,并说:“卿文武兼资,今故授卿二职。”任命他为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
宽宏大量 善于容人
裴行俭曾命令药师配制方剂,药师却不慎将刚领取的犀角、麝香等特别名贵的药材遗失了,因害怕而偷偷逃跑。皇帝赐给裴行俭骏马并配有崭新的宝鞍,部下立即试驾,却致人仰马翻,摔破了宝鞍,试驾者也因此逃亡。裴行俭特意安排亲信,把他们找到并语重心长地说:“你们都是因为不小心而犯了小错,怎么能这样自暴自弃呢!”随后待之如故。
裴行俭率军大破阿史那都支叛乱后,缴获颇丰。其中,最为瞩目的是一口玛瑙盘,直径二尺多,堪称世间珍宝。庆功宴会上,裴行俭将这口宝盘拿给将士观赏。部将王休烈乘着酒兴捧盘登阶失足,摔碎了玛瑙盘。全场鸦雀无声,王休烈吓得叩头流血。裴行俭却微笑着对他说:“你不是有意损坏,不至于这样!”没有对宝盘表示出丝毫惋惜之情,并且奏请朝廷把所有缴获的金器等贵重物品,以及价值相当的战马牛羊悉数分给部下。
裴行俭作为将帅,选用的偏将和吏员后来都成为一代名将。部下中后来成为刺史、将军的多达数十个。他们行赏处罚的风格都很像裴行俭。(王丹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