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旌表
(2022-03-29 10:49:47)
日期:
旌表是由我国古代官方对符合传统礼教规范的人或特定人群,给予物质或精神层面的公开表彰。实施旌表的主体通常是帝王、朝廷或地方政府。官方在选定符合传统礼教并行为出众的人或特定人群后,经过一定的审批程序,用文字(如牌匾、诏书)或实物(如金银、牌坊)等具有彰显性的方式对他们进行表扬。
旌表是什么
如果整合涉及旌表的各种资料,透过字里行间的表述,人们会发现旌表不是一个简单的现象,也不能用“制度”一词来刻板地描述它。它是一个复杂而有序、严肃而有机的体系。它是一个有着内在运作机制的整体。它不是一盘大杂烩,而是一份精心烹饪的大菜。即便是其中有着各种各样的瑕疵,也难掩其透出的匠心独运。
旌表是手段、是方法、是激励官员的有形的机制,是化育百姓的隐形的激励。朝廷规定了旌表的运行思维和内在逻辑,选择了旌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在古代官吏眼里,旌表是具有双面性的。几乎所有的官吏都会期望得到表彰的旌奖。特别是地方主管风教的官吏,在旌表方面大多收敛了“向上看”目光,而把眼光投在辖下人群的旌表上。毕竟他们承担着发现旌表、上报旌表,还要按程序接收审批好的文书,向下实施旌表。
在平民眼里,旌表是名誉、是利益、是个人地位的增高、是家族荣誉的提升、是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力、是除去科举外向上流动的另一正途。他们为了旌表,或者努力赚钱、或者苦守寒窑、或者勉力孝亲。他们一面羡慕、学习、评论着他人的旌表,一面按照旌表的要求塑造自身和家人,追索、找寻、谋求自己的旌表,直至生命的终结。然后,再把这样的理念刻进族规、写入家法、录进家训里,以期子孙后代能有所成就,为自己挣得一份旌表的荣耀。
在学者眼里,旌表是明清会典中大段大段的条文,是史书上一个一个的名字,是小说中一幕一幕的悲欢离合。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道德之门;它是一个教化研究的重要抓手,通过它能牵出善书、教化剧等一大串的有意思的话题。
如何看旌表
旌表作为传统中国的道德奖励手段,人们不能够也不应该将它从中国历史的背景中剥离出来。评价或研究拥有着数千年发展历史的旌表,如果脱离开古代中国的政治思想史,脱离开古代中国的教化史,脱离开古代中国的财政史……就只能是刻舟求剑、缘木求鱼。
萌芽于先秦的旌表,从诞生之日起,就拥有了“靓丽”“引人注目”等内涵,就注定了它的表现方式是高调且张扬的;秦汉的统治者看到旌表,就像看到一个可爱的孩子,随意地将它修饰、装扮,赋予它更多的个性和更多的技能;经过了魏晋南北朝给予的洗礼,旌表在多变的国家情势下成长起来,内部要素的更替、新型类目的出现,让旌表渐渐走向成熟;隋唐的稳定带给旌表一段安宁的成长期,统治者在放任的同时,在旌表身上找到自己喜欢的地方,用鼓励的方式让细枝末节长成参天大树,让旌表成为百姓心中的“功德林”;而宋元的统治者则更加严格,他们用审视甚至是挑剔的眼光,对旌表开始修修剪剪,有时让旌表变得丰满,有时却又让它变得畸形;经过了一路的反复与坎坷,旌表终于在明清攀爬到了顶峰,在雍容典雅中透着上攀贵族、下接地气,旌表对社会各阶层的教化几乎是算无遗策、面面俱到。
但是,旌表的本质无法脱离开传统的旧伦理道德,所以,它必将随着旧社会的崩溃而雾散云敛,随着旧中国的覆亡而烟消火灭。
旌表虽然由官方来实施,但却与民间亲密交融。无论探讨哪一个朝代的旌表,都离不开对那个朝代的治理思想、官僚体系、世俗生活的理解与研究。以明清为例,如果不了解统治者的理念思想,就无法迅速拎出旌表的主线;如果不了解明清财政收入,就很难抓住旌表程序变动的脉络;如果不了解物价与人们的收入,就很难理解“免除徭役”“30两银子”对百姓的吸引力;如果不了解熟人社会的生存规则,就无法理解平民为取得旌表而付出的努力;如果不了解明清社会的作息娱乐,就很难对“孝行旌表”“贞节旌表”的代价做出更充分的评价;如果不了解民族与阶层的差异,明清会典中关于旌表的大段条款就只能带来空洞乏味的阅读体验。
也许,完全不了解古代社会的主要方面,完全不好奇古代世俗的生活娱乐,也能把旌表用严谨而一丝不苟的语言描述出来。但是,笔者认为,那样做只会让学术变成冷冰冰的文字堆砌,只会让历史变成枯燥的故纸堆。最好是从历史的长河顺流而下,最好是了解古代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才会看到旌表最鲜活的那一面,才会触摸到旌表生长的肥沃土壤,才能在抽丝剥茧中,找到旌表最细微的脉动,描绘出旌表的全景图来。
旌表有何用
相较于冲突、战争,旌表无疑是柔和的。它就像一瓶润滑剂,在国家机器的运作中,缓和着上、下层的冲突。相对于封建社会的刚性统治,它是种柔性治理。它展现了封建统治阶级最温情的一面,它展示了社会教化最温柔的一面。
更重要的是,旌表还是一瓶调和剂。它促进了国家财富、地方财富的再分配。获旌者中的贫苦人从中得到的金钱、布帛、粮食可能并不多,但毕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经济困难。而且由于旌表的客观存在,意图请旌或取得旌表的人,自然会想方设法把资金投入到与旌表相关的事业中去。如善书、女教读物的编写、出版与发行,又如养济院、清节堂对老人和寡妇的救护,也如修桥铺路、兴建学堂、加固城防等种种的善行义举。
旌表还像一瓶缓和剂,它直接调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了满足旌表所提倡的种种道德,人们往往会收敛起自己的暴躁脾气,用温和、体谅、谦抑来面对家人和朋友。为了满足得到旌表的条件,人们即使素不相识,也会伸出援手,捐出大笔资金,缓和地方灾情。为了挣得乡里或地方的荣耀,人们即使彼此憎恨,彼此阶层不同,也会为了家族、地方的荣誉抛却内部矛盾,联起手来共同前行。那一座座的祠堂和牌坊背后,不只是有斑斑血泪与苦痛煎熬,还有宗族倾力的教导、同舟共济的情谊与同心勠力的温馨。
此外,旌表还是文艺创作的催化剂。它自身就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从旌表的理念中透露出来的圣人教诲、朝廷教谕,随意拿来,都有不错的主题。旌表所彰显的“孝子”“顺孙”“义夫”“义民”“百岁老人”……无不有着各自的故事,为笔记、小说、戏剧提供了大量的直接素材。而围绕请旌的艰辛,围绕旌表程序的运行,围绕旌赏下发的结果,更是产生了不少离奇而动人的传说,为百姓们茶余饭后增添了大量的谈资。(杨阳)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