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版《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2017-01-15 22:02:10)
标签:

杂谈

分类: 读书笔记

记忆中“文化苦旅”四个字第一次映入眼帘是高中时的一次月考试卷的阅读题。那会儿一心学课本知识,没有时间去阅读课外书籍。时至今日,已经记不起当初做阅读题的感受,是读懂了呢?还是没有读懂?

也许没有读懂吧!几年之后,即便用一周的时间来读,我也感觉不甚了了,唯恐雾里看花!

据说老版《文化苦旅》曾成为很多华人家庭三代共同的灯下话题。也许是余老先生希望文化存在的极温暖的方式,能再一次承担起同样的差事,于是有了今天我能够看到的这本新版的《文化苦旅》。

《牌坊》、《寺庙》这两篇散文给我的感觉是十分亲切。 也许还没有人用“亲切”这个词语来形容过余老先生的这些文章,但于我而言,“亲切”这个词再合适不过!这些文章让我想起了自己家乡的文化故事。巍螺山的庙宇、普渡寺的钟声、杂草中的坟堆、稻田间的石板桥。庙会,花和尚,算命先生…… 这些物、这些人一时又浮现在脑海里,无奈越回忆却越想不起……

小时候读过一本描写家乡历史的传记,还能依稀地记得其中精彩的片段:插秧哥调侃骑马的秀才“秀才哥秀才哥,你那马儿跑了多少脚,记不起来你那马儿就归我。”秀才面不改色回到:“插秧哥插秧哥,你那秧苗插了多少棵,记不起来你那漂亮的婆娘就归我”……尘封了多年的记忆不见得还能重启!2007年搬了家,那本书早已不在书柜里。我寻了几家书店,也没有那本书的影迹。我给爸爸说我想再看看那本书,爸爸帮我问了许多村里的老人,结果却事与愿违!听说那本书是家乡的一名作者写的,当时给镇上的每一个家庭都发了一本。遗憾的是,大多数家庭都把它当做一毛五一斤的废纸卖掉了! 前两天爸爸打来电话说找到了一本相类似的书《野趣秘录》,还是那个作者,爸爸看过,说内容基本吻合。我期待春节回家看一看! 

《寻石之路 》:作者本人由“石一歌”而古典茶舍“拾遗阁”、现代咖啡馆“诗亦歌”,优雅地应对诽谤者、迫害者,这正体现了真正文化人的气度与本色!

有一种豪放叫做“世间破事去他个娘”,余老先生也豪放,他却偏要用委婉的语言让不善者心慌!这也照应了作者在前面的序言中所说的“浪子未死,气场未绝。”

《天人对话 》:作者对话已故的余鸿文先生 ,徐扶明先生,曾远风先生,余颐贤先生。也许这就是文化人的思维妙处所在,不会胡乱咆哮,但却掷地有声!欣赏的、鄙视的,爱的、恨的,内心所要表达的都在同已故之人的对话当中展示出来!你不服吗?那好啊!有本事你就去掘地刨坟墓啊!当邪恶势力如潮,却偏不甘妥协,文人只好隐藏直白,学习拐弯抹角。好一个拐弯抹角!让尚有良知的诽谤者良心受谴,惴惴不安!至于有的诽谤者良知尽丧,不与争辩又何妨?

《都江堰》:李冰 、宋神宗 、苏轼 、白居易、钱镠 、康熙……这些文化人与非文化人对水利工程,国计民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山庄背影》: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还有那个慈禧!从承德山庄建立成功,故人出新人进,这个山庄见证了一个朝代(清代)的兴盛与衰败。

《宁古塔》:诉说着我们难以想象的流放制度,以及那些被流放者及其后人所创造的经典文化!

《抱愧山西》 :展示了山西商人的文化底蕴与文化人的智慧才情。

《风雨天一阁》: 民间文化人的心血(大量藏书),保留了被“文字狱”等披服政治色彩的文化活动、假借文化性质的政治活动所掩藏的历史。

《北极寒夜》:对历史中文化故事的思考由世界而中国。

《远方的海》中国人最大的家便是四海为家。

《为妈妈致悼词 》 :披露了作者写作能力及无论何时勇敢走路、永远执笔的原因。

还有《道士塔》《莫高窟》《沙原隐泉》《阳关雪》《西域喀什》《废井冷眼》《杭州宣言》《黄州突围》《谢家门孔 》《巴金百年》《左临遗言》是一场充满艰难的身体的旅行?还是一次文化人内心苦痛的旅行?余老先生:您是在为什么而心痛,为什么而苦恼?请原谅我年纪尚小,阅历尚浅,这一次,我读得还是不够懂!

http://s1/large/005XvS27zy780NZSuBE9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