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语文中年段语用型教学案例

(2016-06-12 14:25:11)
分类: 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中年段语用型教学案例

粦山小学   张莉莉

    “语用”是语言发展的重要途径。语文学习有自己的规律,如果细分为一根具体的线,可分为:知识—感知—体验—练习—技能。从这根较为具体的线索中,我们不难看出,要把书本中的知识变成学生的技能,中间的历程是异常复杂的。过去语文教学仅把眼光集中在这一过程的两极上,没有看到其间的中介环节,所以在教学中往往采用简单的方法,试图将技能一下子“倒给”学生,结果遭到规律的惩罚。语文教改要真正有所突破,就要在中介环节上做文章,设法优化语文学习的中间过程。

    一.课堂教学以语言应用为主线,带动对课文内容、情节和思想的理解,即教师强化学生对语言的表达特点及语言对思想内容的表现力的认识,引导他们学习语言表达的方式。

以语言带动内容其主要的特征可表示为:语言感知——内容理解——语言感悟——语言应用。

案例:《赵州桥》

文本内容:

    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叫安济桥,又叫赵州桥。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了。

教学片断:

师;读读这一段话,说说它写了哪些内容?

生:赵州桥的名称和建在什么地方。

生:还写了建桥的年代和具体时间。

生:还有是这座桥是谁设计的。

生:还交代了赵州桥的历史地位。

(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按课文描述的顺序板书,并写上序号)

师:谁能把这几个内容调整一下顺序说?

生1:位于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的赵州桥世界闻名,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了,是隋朝石匠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的。

生2: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赵州桥世界闻名,它位于位于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是隋朝石匠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的。

生3:一千三百多年前,隋朝石匠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了世界闻名的赵州桥,它至今还屹立在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

生4:世界闻名的赵州桥横跨在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它是一千三百多年前隋朝石匠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的。

结论:

阅读教学的本质是“语用”。

    二.阅读教学如何凸显“语用”这个核心?

  (一)教学目标定位凸显“语用”

语文教学有四个主要内容:1.语言习得;2.思维培养;3.人文渗透;4.常规训练。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指导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形成一个以语言为主轴,以传授语言知识和培养语言能力为两翼的教学体系。

   阅读教学目前有三种水平:第一层次:知道一个故事;第二层次:明白一个道理;第三层次:积累语言,形成能力,体验情感,陶冶情操。我们的教学应到达第三个层次,防止浅尝辄止。

学习语言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感悟语言内容;第二层次:感悟语言形式(目前很多老师有这个意识,但在具体操作中,有一部分老师将这种语言形式概念化标签化);第三层次:强化语言应用。 

    这样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主要指向内容理解(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可不是一节课可以做得来的),虽然有关于读的教学目标,但因几乎课课有关于读的要求,读人物对话也N次了,不新鲜;虽然在内容理解的过程中也可以渗透“语言文字的运用”,但因为“这一课”的“语用”目标不明确不清晰,教师的“语用”意识不强,就容易出现像上述案例主要围绕“①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②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两个问题进行的浅阅读,即使出现生成性资源也容易“埋没”,如:【生:骆驼左脚有点跛,还左边驮着米,右边驮着蜜,还缺了一颗牙齿。(教师点评:加上了“还”,很完整。)】结果,一节课下来在听说读写方面就如同“大雁已飞过,天空了无痕”。

 

 

 

 

 

 

 

 

 

因此,根据文本内容可以确定“语用”目标1:能在课文中找到说明“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语句,并用关联词“因为……所以……”(根据情况可拓展运用:之所以……是因为……)把看到的现象和推断的结论说清楚【建立因果逻辑对应关系】。【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学习了关联词的表达,而且锻炼了逻辑推理能力。】

根据实际学情“三年级学生连续说某事物的几个特点时,有的表达无序,有的喜欢用几个‘还’连接”,可以确定“语用”目标2:用一句话说清“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尝试用上连接词“还”或者“第一、第二、第三”,学习整合、连贯地表达。【既达成提取信息的目的,又锻炼了连贯表达和整合思维的能力】

根据文本特点“我看见……就知道……我又看见……我想……我还看见……所以知道……”以及单元目标、口语交际和习作,可以确定“语用”目标3:学习用“我看见”等形式引出观察发现,用“就知道、我想、所以知道”等形式引出认真思考的内容。【既理解了文本内容,又渗透了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方法和习惯培养,还为单元的观察日记做如何写自己的发现和思考的奠基工作。】

这就是根据单元目标、实际学情、文本内容和文本特点确定清晰具体、可操作、可检测的“语用”目标。

(二)教学内容筛选服务“语用”

“课文只是一个例子。”那么,这个“例子”的每个自然段是否都要讲得理解得透彻?不是!应从“教课文”向“用课文教”转变。“用课文教”就要思考两个问题:“教什么?”“用课文的哪些内容教?”

“教什么?”——教语言文字的运用——“语用”,“用课文教”必须围绕“语用”目标这个核心进行,而不是围绕“理解内容或体验情感”打转转,这样阅读教学才会和“内容分析式说再见”,才能“华丽地转身”。

“用课文的哪些内容教?”——围绕“语用”目标寻找、筛选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如上述三上《找骆驼》的案例,根据“语用”目标的确定,我们自然就要铆定重点语段——对话部分及第十自然段。

   “语用”是学习个体的“人生之需”。叶圣陶先生早在60多年前就做出明确的回答:“学语文为的是用,就是所谓学以致用。经过学习,读书比以前读得透彻,写文章比以前写得通顺,从而有利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这才算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这是因为,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并不是生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的能力。因此,倘若不学好语言运用这一基本技能,恐怕连与人交往都有障碍,更遑论胜任工作,享受生活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