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中年段语用型教学案例
(2016-06-12 14:25:11)分类: 教学案例 |
小学语文中年段语用型教学案例
粦山小学
以语言带动内容其主要的特征可表示为:语言感知——内容理解——语言感悟——语言应用。
案例:《赵州桥》
文本内容:
教学片断:
师;读读这一段话,说说它写了哪些内容?
生:赵州桥的名称和建在什么地方。
生:还写了建桥的年代和具体时间。
生:还有是这座桥是谁设计的。
生:还交代了赵州桥的历史地位。
(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按课文描述的顺序板书,并写上序号)
师:谁能把这几个内容调整一下顺序说?
生1:位于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的赵州桥世界闻名,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了,是隋朝石匠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的。
生2: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赵州桥世界闻名,它位于位于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是隋朝石匠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的。
生3:一千三百多年前,隋朝石匠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了世界闻名的赵州桥,它至今还屹立在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
生4:世界闻名的赵州桥横跨在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它是一千三百多年前隋朝石匠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的。
结论:
阅读教学的本质是“语用”。
语文教学有四个主要内容:1.语言习得;2.思维培养;3.人文渗透;4.常规训练。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指导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形成一个以语言为主轴,以传授语言知识和培养语言能力为两翼的教学体系。
学习语言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感悟语言内容;第二层次:感悟语言形式(目前很多老师有这个意识,但在具体操作中,有一部分老师将这种语言形式概念化标签化);第三层次:强化语言应用。
因此,根据文本内容可以确定“语用”目标1:能在课文中找到说明“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语句,并用关联词“因为……所以……”(根据情况可拓展运用:之所以……是因为……)把看到的现象和推断的结论说清楚【建立因果逻辑对应关系】。【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学习了关联词的表达,而且锻炼了逻辑推理能力。】
根据实际学情“三年级学生连续说某事物的几个特点时,有的表达无序,有的喜欢用几个‘还’连接”,可以确定“语用”目标2:用一句话说清“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尝试用上连接词“还”或者“第一、第二、第三”,学习整合、连贯地表达。【既达成提取信息的目的,又锻炼了连贯表达和整合思维的能力】
根据文本特点“我看见……就知道……我又看见……我想……我还看见……所以知道……”以及单元目标、口语交际和习作,可以确定“语用”目标3:学习用“我看见”等形式引出观察发现,用“就知道、我想、所以知道”等形式引出认真思考的内容。【既理解了文本内容,又渗透了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方法和习惯培养,还为单元的观察日记做如何写自己的发现和思考的奠基工作。】
这就是根据单元目标、实际学情、文本内容和文本特点确定清晰具体、可操作、可检测的“语用”目标。
(二)教学内容筛选服务“语用”
“课文只是一个例子。”那么,这个“例子”的每个自然段是否都要讲得理解得透彻?不是!应从“教课文”向“用课文教”转变。“用课文教”就要思考两个问题:“教什么?”“用课文的哪些内容教?”
“教什么?”——教语言文字的运用——“语用”,“用课文教”必须围绕“语用”目标这个核心进行,而不是围绕“理解内容或体验情感”打转转,这样阅读教学才会和“内容分析式说再见”,才能“华丽地转身”。
“用课文的哪些内容教?”——围绕“语用”目标寻找、筛选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如上述三上《找骆驼》的案例,根据“语用”目标的确定,我们自然就要铆定重点语段——对话部分及第十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