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读教学的学段目标与内容
(2019-03-06 15:24:52)关于略读,我们也查阅了有关资料。有资料是这样表述略读,我们比较赞同——“所谓略读,就是大略地阅读,其特征是翻开读物首先要看看序言、目录,或开头、结尾,然后从头至尾逐字句地读下去,力求迅速、准确地从全局上把握读物的脉络和主旨,明确重要内容。”。从这样的观点看——略读要达到这样的目的——迅速、准确地把握读物的脉络和主旨。快速、准确、把握主旨、明确重点,这是略读的主要特征和要求。
对于一篇具体的略读课文的教学,我们认为其教学目标可以大致表述为:认识字词,把握课文大意。
就教学来讲,认识字词,这是必须的。有很多不认识的字词,有很多不理解的词语,很难读懂内容,这是小学生的特点。因此,字词教学依然很必要。我们的略读课文,也都安排了相应的识字内容。尽管到了五、六年级,字词教学仍然不可或缺,因为它是阅读过程的必备工作,是学生读懂课文的基本前提。
接下来便是把握主旨、明确重点。课标中提到了粗知。粗知是怎样的概念?很不容易操作。我们把它理解为学生能够独立地表达出文本的主要内容。
作为略读课文,从教学目标的角度来讲,是进行一种略读训练,即:快速、准确地把握课文主旨、明确重点的训练。这是略读课文教学的本质。明确主旨、把握重点(把握课文大意或概括出课文大意),这在其他精读课文的教学中,同样需要训练。但是从课型的角度看,这是略读课文的要求——自己通过一定的、较少的时间的阅读,对课文快速、准确地把握。如何定位快速呢?前面提到过,课程标准对默读提出的具体数据要求:到第三学段,每分钟不少于300字,也应该是对略读速度提出的要求。
中高年级教师教学用书中,对于略读教学尺度的把握,也有专门的阐述:略读课文的教学,不同于精读课文。一是内容上,理解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和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考连接语中的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具体的词句学习上,可不必多作要求。
这段话非常明确地表述了教学尺度、教学方法及教学流程建议,略读教学跟精读教学的主要区别在哪儿呢?我们觉得区别就在于教师的放手程度和学生的独立读书实践的程度:一个是少于指导更多独立,这一内容在教师用书中有强调;一个时间要求,在教师用书中未强调,但我们应该重视。这就是略读课文教学的特征。
略读课文的安排,一方面是为了增加略读的量——增加小学阶段学生阅读的量;再一方面,给学生在精读课文过程中学到的读书方法有一个实际运用的平台,锻炼独立阅读能力。这里面,不同单元、不同年段,是有不同的“略读训练重点”的。因此,不同年级、不同学期、不同单元、不同课文教学,略读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单就快速来讲,单就对文章主旨、要点的把握,程度也不一样的。
另外,略读教学要特别关注、特别强调“过程”:略读课,要使学生练习略读,进行快速把握文本主旨和重点,把握大意任务的训练。所以,课堂上,不应该仅仅是提出了“1.石猴是从哪儿来的?2.他是怎样成为猴王的?”这样的读书后要解决这些问题的要求,还应该有“快速、准确”这样的要求。单位时间,有的完成了,有的没完成,有的完成得好、质量高,有的完成得不好,质量不高。这都允许。但是作为教师的责任在于:针对这些差异,指导学生去分析成功在哪里?问题出在哪里?读书的过程有什么不同?完成得好的有什么值得借鉴?完成得差的有哪些问题?这些问题该怎么解决?我觉得,教师落实这些责任的问题,其实是过程的问题,是方法的问题。这是新课程要求的“过程与方法”目标。落实这些责任的过程,是学生略读水平逐步提升的过程。
有学习材料、有学习要求、有独立的学习实践,有学习实践后的归因分析和改进思考甚至是再实践。这是教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布置任务,提出要求,监控学生的学习实践,针对实践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做归因分析、设想改进策略,再布置任务、再提出要求,再实践。如是,略读课文才能真正“略”下来,这样,老师的“强势”就不会再彰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