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前,这个村里有三个中共地下党支部
杨敞
位于诸暨市西南部的大唐街道上下文村,近年来在村党组织带领下,经济发展和乡村治理等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曾获“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全国美丽乡村百佳示范村”等荣誉称号,是全省乃至全国乡村振兴的先进典型。上下文村原由尚文、霞纹两行政村合并而成,村里以杨姓村民为主。这里乡风淳朴,孝德、善义文化积淀深厚,有杨氏宗祠、西林禅寺、祠堂石桥、尚文大厅、霞纹当辅等明清古建筑遗存。民国时期隶属渎溪乡,曾经是诸暨县和路西地区革命斗争的重要活动地,村内有诸暨小抗大-渎溪乡校等多处红色文化遗址,村民中曾涌现出一大批革命先辈和仁人志士。尤为值得称道的是,距今80年前的1941年,尚文村这个当时人口仅300来人的小村内,同时拥有3个中共地下党支部,此地红色革命火焰的成色由此可见一斑。
话说1937年11月,在上海从事革命工作的寿景山(1906-1986)同志返回家乡,参加了由郦咸明、骆子桢组织的新店湾全县党的活动分子会议,后出任中共西南区委书记。1938年1月29日晚,他在逢春祠堂(在现青山水库库底位置,后搬迁),组织召开了有杨思一、郦咸明等领导和新老党员18人参加的西南区党的活动分子会议。逢春会议之后,寿景山会同赵并欢等人在霞纹村开了两天会议,专门研究渎溪乡的建党工作。1938年5月,成立了中共江东区委渎溪分区委,同时建立了下属尚文、杨焕、石塔头、桥头等四村中共地下党支部。尚文村党支部,杨观尧及杨锡纪同志分别担任过党支部书记。杨观尧(1893-1940),字际唐,时渎溪乡尚文村人,1936年在参加全县保长培训会议期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5月会同村里四位进步青年参加了北伐军,曾任国民革命军某团排长。后因自身有较好的拳脚功夫,经坎头村(今属大唐街道青山村)同乡、时任职孙中山先生办公室的杨遐岛先生引荐,担任孙中山的警卫人员。“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返回老家尚文村。加入中共党组织后,利用其住宅处于尚文村东侧相对偏僻、又毗邻坎地、竹园等有利地形,和其担任保长这一公开身份等有利条件,秘密开展地下工作,他的家实际上成为地下党组织重要的交通联络站。担任尚文村党支部书记后,积极培养和组织杨恒(烈士)等30多位进步青年参加抗日队伍。1939年全力支持寿景山同志组织创办渎溪乡校工作,是实际创办者和首届校董会成员。1940年7月,因积劳成疾不幸病故。尚文村党组织建立后,注重培养、教育思想进步村民,先后发展了许澄水、杨锡基、杨尚法、杨拱鲁、杨章敖、杨钟鳌、杨浩章、杨春桥、杨孝福等10多名党员,并成立了农会、妇女会、读书会等抗日群众组织,建立了以尚文村习武健身村民为班底的“渎溪乡土枪队”,杨观尧同志任土枪队队长。1938年8月队员规模已达100多人的这支土枪队,参加了在诸暨城区牛市场召开的由省主席黄绍竑莅临的“全县抗日肃奸大会”,土枪队员自带饭菜,半夜起身来回步行百余里,体现了渎溪乡群众高涨的抗日热情。杨观尧同志病故后,尚文村党组织和党员骨干继续为诸暨县和路西地区抗日大业贡献力量。
全县抗日肃奸大会后,中共党组织曾一度遭受国民党顽固派疯狂打压,党组织和党员骨干被迫撤离或转入更阴蔽地带,以期积蓄和发展革命后备力量。1938年11月,寿景山同志又从上海回到老家渎溪乡,发现这里的党组织仍然是诸暨县西南区党组织的中坚力量,渎溪乡当地乡长、保长又大多在我党的实际掌控之中,各村群众的进步倾向十分明显。而乡内一大批失学青少年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创办一所高级小学,既能满足这些青少年的求知需求,又能为开展抗日武装斗争培养一批坚强的后备力量。于是有了创办一所由共产党实际控制的渎溪乡高级小学的想法,这一想法也很快得到了中共诸暨县委的肯定和支持。寿景山同志随即联络自己在霞纹村的同学、中共地下党员、时任渎溪乡乡长的杨纪均(1904-1946)同志,和时任中共江东区区署成员杨春惠(1894-1974)同志等,秘密策划了创办渎溪乡校的具体事宜,并得到了尚文村党组织书记杨观尧及霞纹、朱宅等村热心人士的全力支持。学校筹备班子推举杨春惠、杨观尧等为学校校董会董事,由乡长杨纪均兼任校长。学校选在位于尚文村西、石渎溪滨的暨阳蕾山杨氏宗祠(也称尚文祠堂),把现有祠宇建筑改造用作教学用房和师生宿舍,利用尚文、霞纹两村共有的杨氏宗族祠产—唐屏山的一批树木砍伐出售款作为办学启动资金。1939年9月,渎溪乡校正式开学,首届招收了甲、乙两班共106名学生。学生大多是尚文、霞纹村等渎溪乡内人,他们年龄大小不一,大的十七、八岁,小的十二、三岁,很多已是在本村读过初小,因家贫无力远赴草塔智胜、杨家楼南屏等高级小学继续求读的青少年。学校实际教学工作由寿景山同志主持,聘请了杨春山、应一波、徐风海等思想进步的老师任教,后续也多选聘象郭慎敏、马产宁等地下党员和思想进步人士担任教师,因而学校师资力量一直较强、开展地下革命工作的思想基础较好。开学后,学校以陶行知先生提倡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学思想作为办学指导方针,借鉴“延安抗大”的校风和校歌,并紧密结合当时的抗战形势,灵活选用教育、教学内容,运用进步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学、用结合,既培养了学生又锻炼了教师。
1941年上半年,随着学校教师、员工中党员数量增加,根据渎溪乡抗日工作需要,建立了“中共渎溪乡校教工党支部”,陈行知同志任党支部书记,周孟夫等为支委。陈行知(1916-1944),原名徐震华,亦名徐行之、徐引之,浙江淳安县人。陈行知担任学校党支部书记不久即离开渎溪乡校,参加新四军浙东抗日游击纵队从事军事工作,1944年在一次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陈行知离任支部书记一职后,沈仁绥、杨美瑛、杨春潮等同志先后担任过党支部负责人。渎溪乡校教工党支部的建立,对及时恢复因日冦侵忧而遭破坏的教育秩序,组织发动更广泛的抗日宣传活动起到积极作用。党组织还组织开展教师读书会、邀请上级领导作抗战形势报告等活动。积极培养和发现师生中的进步力量,教师中杨美瑛、李群、杨纪忠、朱泉芳等就是在党组织培养教育下一成长起来的进步教师代表。
就在1941年这一年,沪、杭一带大部分地区被日寇侵占,抗战烽火四起,学校党支部为壮大骨干力量,在即将毕业的学生中发展了沈仁绥、周金全、沈正舒、杨伟成等四名党员,并建立了“中共渎溪乡校青年党支部”,由沈仁绥同志担任党支部书记。沈仁绥(1926-1971),曾用名沈干,后改名沈建新,渎溪乡杨焕村沈家自然村(今属大唐街道兴隆村)人,是渎溪乡校首批学生党员和首届毕业生。他的成长和革命经历是渎溪乡校许许多多优秀毕业生的典型代表。读书期间既是学员又是地下革命活动的骨干,毕业后即受党组织指派到乡内庙里村(今属大唐街道大地村)培材小学任教,以教师为公开职业续继续从事抗日活动。1945年2月,已担任小西区委特派员的他返回母校任教并负责学校党支部工作。沈仁绥同志十分注重在学生中培植革命后备力量,先后发展了杨永灿、杨金月、寿鸣鹤、沈雪娥、杨婉琴、杨震寰、杨渭禄等多名在校学生党员。他还组织了在浦江芝都坞村袭击敌伪顽匪杨纪贞的战斗,在距尚文村村东二里许的西林禅寺组织召开了党的秘密培训会议,在学校内组织主持了由县委书记寿松涛作抗日形势报告的宣传活动。解放后沈仁绥同志先后任职江苏省委组织部、中共华东局组织部,1971年病逝。渎溪乡校青年党支部的建立,是当时诸暨县乡村小学中第一个学生党组织,也使尚文村这个地处诸暨西南部的偏僻小山村,在1941年上半年同时拥有了尚文村党支部、渎溪乡校教工党支部和渎溪乡校青年党支部等三个中共地下党组织,这无疑是诸暨乃至原金萧(路西)地区珍贵的革命史料和红色佳话。
(《浣江大地》2021年第1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