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必三知识体系(第一、二课)
(2023-12-31 15:09:17)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
第一课 走进思维世界
第一框 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1、思维的含义(P3)
(1)广义的思维:意识。
(2)狭义的思维:理性认识。(“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
2、思维的方式(P3)
(1)类型: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
(2)意义:是对人类理性认识方式的高度概括,是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规律的重要的思维方式,是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3、思维的差异性(P3)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风格。不同风格的思维在速度、方式、质量乃至结果上有很大的差异。
4、思维的共同特征(P4)
思维具有间接性。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
思维具有概括性。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思维具有能动性。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正确的思维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错误的思维歪曲地反映认识对象。
5、思维与实践的关系(P4)
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
第二框 思维形态及其特征
1、思维形态的分类(P5)
从思维的方向看,有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从思维对认识对象的思考角度看,有综合思维和分析思维;
从思维反映认识对象的方式看,有辩证思维和形而上学思维;
根据思维运行的基本单元的不同,可以将思维分为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
2、思维的基本形态(P5)
(1)抽象思维:如果人的思维抽象和概括了事物的共同属性,通过语词巩固下来,形成了概念,并以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就属于抽象思维。
(2)形象思维:如果人的思维抽象和概括的是事物的形象特征,并以感性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就属于形象思维。
3、思维基本形态的特征(P6)
(1)抽象思维:基本思维形式: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反映认识对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主要特征:基本单元的概念性、运行方式的推导性和思维表达的严谨性。
(2)形象思维:基本思维形式:形象思维在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基础上,运用联想、想象和幻想等反映认识对象,触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主要特征:基本单元的形象性、运行方式的想象性和思维表达的情感性。
4、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关系(P6)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区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在实际思维活动中,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虽然各有其功能和作用,但又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
第一框 “逻辑”的多种含义
1、“逻辑”的不同用法(P8)
主要含义 |
范围 |
举例 |
规律 |
所有科学的研究对象 |
“要把握科学研究的逻辑”“这是生活的逻辑” |
逻辑规律与规则(思维规律) |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
“说话写文章要合乎逻辑”“说的不合逻辑”“根据材料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
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 |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
“霸权主义逻辑”“强盗逻辑”“诡辩家逻辑”“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是哪一家的逻辑!” |
逻辑学 |
作为一门学科的逻辑学 |
“学一点逻辑是有好处的”“逻辑也是一门基础学科”“大学生应该上逻辑课”“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逻辑很难学” |
2、逻辑学研究的目的及四种用法之间的关系(P8)
逻辑学研究试图将逻辑规律与规则运用到实际思维中,以区分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不正确的思维方法。
作为工具性学科的逻辑学是为把握“规律”服务的。
3、逻辑学的含义(P8)
(1)狭义的逻辑学:形式逻辑。
(2)广义的逻辑学:
形式逻辑。(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
辩证逻辑。(研究辩证思维中的规律、规则与方法)
4、形式逻辑特别关注推理问题(P9)
(1)推理结构:推理是由前提和结论构成的,由前提推导结论,前提作为结论的理由。
(2)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并不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而是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
(3)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
5、运用推理进行论证和论辩(P9)
(1)论证:把推理的理由讲出来作为“论点”的“论据”,就构成了通常所说的“论证”。
(2)论辩: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去说服人,让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或者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去反驳别人的观点,就构成了“论辩”。
(3)论证和论辩中使用的推理是否有效,直接影响说服的效果。
6、学习形式逻辑的意义(P9)
学习狭义逻辑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是学习广义逻辑学的基础。
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
第二框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1、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P10)
(1)原因: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
(2)公式:A是A
(3)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
(4)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
(5)逻辑错误:“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6)同一律的条件性: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
2、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P11-P12)
(1)原因: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
(2)公式:A不是非A
(3)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
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4)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 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5)逻辑错误:“自相矛盾”
(6)矛盾律的条件性: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的,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
3、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P13)
(1)原因: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逻辑思维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也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这就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
(2)公式:A或者非A
(3)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4)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 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也就是说,不能同时否认“A”,又否认“非A”。
(5)逻辑错误:“两不可”
4、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与规律(P13)
(1)基本要求:合乎逻辑的思维具有确定性、一致性、明确性。(P10-P13合并概括)
(2)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3)来源:这些基本规律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人们通过无数次的社会实践,既认识到了客观事物的规律,也认识到了思维自身的规律。
(4)必要性: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而违背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不可能是科学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