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燕下都遗址

标签:
旅游 |
分类: 寻访国保之京津冀 |
燕下都遗址位于河北易县城东南的北易水与中易水之间
战国中、晚期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燕下都建于公元前4世纪,约战国中期,为燕昭王时所建,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燕国的都城在“蓟”,称上都,在今北京一带。到了战国时代,北方的燕国强盛起来,争霸中原,号称七雄之一。燕国为了应付南方各国,在今河北易县建立了一军事重镇,称为“下都”。它界于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西依太行山,南临易水,东部迤连于河北平原,地势险要,居高临下,便于防守。

燕下都遗址面积很大,进入遗址区域后路边开始出现一些土墩,但是要去有目的地寻找重点目标并不容易。路上没有指示牌,所有的墩台都没有说明。虽然做了些功课,细读了舞鹤草兄的博文,但还是没找到国保碑。
先到位于遗址西南角的城角村,穿过村庄,农田,远处树林下是一排水泥护栏,想必这里就是城墙遗迹了。



燕下都平面呈长方形,南北宽约4000米,东西长约8000米。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城是主体,西城是军事性的附郭。东城偏北部有一道东西向隔墙,隔墙南北及北城墙外为宫殿区,现存主要有武阳台、望景台、张公台、老姆台等夯土建筑基址。

这一段应该是保留最好的一段城墙了。




从损毁的护栏缺口爬上城墙,上面一片片过火后留下的漆黑痕迹。





西斗城村附近的一处夯土台。


东斗城村外的一处保护栏被变成了牛栏。

透过雾霾,逆着阳光拍下的九女台墓区。

武阳台在武阳台村,武阳台是遗址中最高大的一座,南北约110米,东西约140米,残高11米。由于被民房包围,很难看到全景。


寻小路可以登上台顶。


武阳台村


台顶上的残碑

《武阳台兴善寺碑》碑记,这是一块新碑。

柱础

这时是春节刚过,应该是村民在台顶上放鞭炮,造成的火烧痕迹。


武阳台村里还有几座小些的夯土台,不知其名。


离开武阳台,上定易线,过练台庄后,在路北看到了这座大型土台,应该是老姆台。由于处在农田之中,显得比武阳台高大。

路的另一侧还有三座小些的土台。


一路拍了不少土堆,由于没有任何说明,纯粹是瞎游。也不必上太多片了,大体相似。逛了大半天时间,也算了了一个心愿。



燕下都平面呈长方形,南北宽约4000米,东西长约8000米。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城是主体,西城是军事性的附郭。东城偏北部有一道东西向隔墙,隔墙南北及北城墙外为宫殿区,现存主要有武阳台、望景台、张公台、老姆台等夯土建筑基址。

这一段应该是保留最好的一段城墙了。




从损毁的护栏缺口爬上城墙,上面一片片过火后留下的漆黑痕迹。





西斗城村附近的一处夯土台。


东斗城村外的一处保护栏被变成了牛栏。

透过雾霾,逆着阳光拍下的九女台墓区。

武阳台在武阳台村,武阳台是遗址中最高大的一座,南北约110米,东西约140米,残高11米。由于被民房包围,很难看到全景。


寻小路可以登上台顶。


武阳台村


台顶上的残碑

《武阳台兴善寺碑》碑记,这是一块新碑。

柱础

这时是春节刚过,应该是村民在台顶上放鞭炮,造成的火烧痕迹。


武阳台村里还有几座小些的夯土台,不知其名。


离开武阳台,上定易线,过练台庄后,在路北看到了这座大型土台,应该是老姆台。由于处在农田之中,显得比武阳台高大。

路的另一侧还有三座小些的土台。


一路拍了不少土堆,由于没有任何说明,纯粹是瞎游。也不必上太多片了,大体相似。逛了大半天时间,也算了了一个心愿。
前一篇:【烟台】蓬莱戚继光祠
后一篇:【保定】紫荆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