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镇海口海防遗址

标签:
旅游 |
分类: 寻访国保之苏浙沪 |
镇海口海防遗址位于宁波镇海和北仑区甬江两岸
建于明、清
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奉化江、余姚江在宁波城区汇合为甬江东流出海,在甬江的出海口,西有招宝山,东为金鸡山,两山虽不甚高,但悬崖削壁,山势峻险,雄伟挺拔,如门以户,形成夹崎之势,这就是著名的"镇海口",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浙东门户""海天雄镇"之称,是我国东南沿海军民抗倭、抗英、抗法、抗日的主战场之一,留下丰富的海防斗争的历史遗迹。
"镇海口海防遗迹",其范围包括甬江两岸南北部份,这样,将镇海城关的吴杰故居,梓荫山吴公纪功碑亭,泮池──裕谦殉难处,"钩金圹"──英军登陆处,招宝山威远城、月城、威远城碑刻、安远炮台,北仑区的金鸡山瞭望台、靖远炮台、平远炮台;笠山的宏远炮台,小港口的镇远炮台、戚家山营垒等,编成一组,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进入招宝山景区,门票60大元,对于一个纪念性遗址来说有些不厚道了。且保留下来的遗迹已古意全无。


威远城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由都督卢镗和海道副使谭纶组织建造,为条石砌筑。城门额勒阴文楷书“威远城”,系清道光十二年县令郭淳章题。现存威远城呈长方形平面,周长502米,墙高7.4米不等,上筑城垛,东北、西南各启一门,拱门纵联分节,并列砌筑,城墙条石错缝垒砌。城门内古称观兵台,铺设石板地坪、甬道。


城门低矮,城内面积很小,如同堡垒。




月城建于清光绪九年。原城长七十余丈,高一丈二尺,宽九尺。现存月城占地面积128平方米,条石砌筑的门洞和城墙,城门拱式、条石纵联分节并列砌筑,中间为夯土、门洞分前后两节,前节为圆形拱门洞,后节为方形门洞,门洞中间有门框和装门轴的将军石,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正门门额书有“海宇乂安”

后海塘遗址,城塘合一,既能挡住海潮冲击,又能抵御外敌入侵。城塘是用大块石板条石构筑而成的夹层塘,气势宏伟,婉蜒数干米。现为省保。

吴杰(l837-19l0),字吉人,安徽歙县人。中法战争前夕,调任镇海口炮台守备,清光绪十一年正月,法军进犯浙江镇海。吴杰在招宝山威远炮台亲发大炮,重创法舰,击伤舰队司令孤拔,法舰不敢再犯。中日甲午战争期间,复领镇海口炮台,三署总兵,一护浙江提督,皆有声望。故居位于城关胜利路与人民路交叉口,为吴杰晚年所居,由台门、前厅、后厅和左右厢房组成,前厅面阔5间,重檐楼屋,后厅为客厅,面阔3间,设前轩后廊,亦是重檐楼屋,均为硬山顶,保存较为完整。

吴杰故居大门紧闭,在旁边有个镇海美术馆门开着,里面几位老者在聊天,询问得知这里可以进入故居。




因镇海口海防遗址主要分布在招宝山和江对岸隶属于北仑的金鸡山,那里有瞭望台、靖远炮台和平远炮台。于是坐公交过江,在戚家山下车,车站就在金鸡山旁边。山下建有铁丝围栏,顺着围栏走,竟没有入口,走到金鸡路后,山脚下已是工厂了,咬咬牙继续走,发现更没有希望了,山体已是峭壁,暴走二十来分钟又转了回来。后来发现了一个缺口,进入,沿着电力检修的小径向上走,炮台应该在面江一侧。爬到一个小山头,向甬江方向望去,下面是山谷,前面还有个山头,而不知路在何方。此时天光渐暗,并噼里啪啦下起雨来,自知希望渺茫,而且是偷偷进入,心虚,随即丧失信心,无功而返。
另外吴公纪功碑亭,泮池在镇海中学内,进不去。戚家山营垒在戚家山宾馆,坏天气使我放弃了去碰运气的想法。
前一篇:【宁波】东钱湖二灵塔
后一篇:东极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