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单元教学目标(修改)

(2018-03-07 09:16:53)
分类: 目标体系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目标(修改)

赵艳生 苏立军 高启山

 燕子

【字词积累】

1、要求认识的生字9个,会写的生字14个。

2、读准字音:“俏”读qiào,要和“悄”区别读音和字形;“拂”读“”,不要读成“”。

3、记忆字形:提醒学生注意下面的字:“燕”的上部分是“廿”,不要错写成“ 艹”;“聚”的下面不要写成“水”;“倦”字的右下部不要写成“巳”;“漾”的下部分是“永”,而不要写成“水”。

4、练习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了解“俊俏、凑、聚拢、生机、荡漾、五线谱”的意思。

【阅读理解能力训练与句段积累】

 锻炼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在能够读准字音,了解一些新的名词术语的基础上,针对在语境中发生了新意义的词语和读不懂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在这里写的是什么(写了谁?怎么样?有什么特点),遇到读不懂的地方,提出问题思考:为什么?并且继续读下去,回读上文或者继续读下文,找到答案。读完了,再想一想: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这个人,这件事,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本要求,是三年级所有一类课文阅读能力锻炼和习惯培养的基本要求,力争到本学期末养成按照上面程序读书的习惯,并逐步养成不经提示能自己对词语、句子、段落提出疑问,并认真读书解答问题的习惯,教师只需对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进行指导。下面其他各课教学不再赘述本项要求,但是一定要抓落实。)

1、练习随着读课文,结合字典中查到的意思,联系上下文,通过想象理解词语“轻快俊俏、凑、吹拂、光彩夺目等词语的意思”;

2、练习结合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体会“才展开黄绿色”的意思,用先结合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语“、赶、赶集、聚拢”,再展开想象体会“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的意思,所写出来的“春天景物”来到这里的情感态度;练习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掠”所写出的燕子飞行的速度特点;练习通过想象;读懂“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与“喻体——五线谱”、“停着的燕子”与“音符”的相似点,再结合上文所写的“燕子来春天的田野、飞行”时候的心情,体会“春天的赞歌”的意思——在唱什么,表达着怎样的感情用比较的方式,来体会作者“为什么用五线谱来打比方”——第一是画面很相像,第二是这样可以更好地表达燕子欢快和作者喜爱的感情。练习朗读,读出作者所表达出来和自己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

3、练习用“抓住能够概括这一段各个句子意思的关键词句”的方法,来概括第一自然段的意思;用读懂句子之间联系,综合思考“这段写了什么怎么样”的方式,来概括第四自然段的意思。

【表达学习】

1、赏析第二、四自然段运用比喻手法写想象表达喜爱感情的句子,学习作者用“写想象”来表达喜爱感情的方法。

2、再读第一段、第三段,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燕子的外形和动作写的细致具体的。(归纳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语言积累】

背诵全文

 【拓展阅读】

《燕子》原文,读完之后,体会原文与课文所写内容的区别。

  古诗两首

【字词积累】

1、要求认识4个生字,要求会写的生字7个。

2、记忆字形:教师重点提醒:“裁”字是半包围结构,里面“衣”字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滨”字第七笔是撇,不能和第八笔竖连成一笔。

【阅读理解能力训练及句段背诵】

1、结合注释理解“妆、绦、胜日、泗水、光景、等闲”的意思,教师补充解释“咏、一树、寻芳、一时”的意思。

2、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把诗句联系起来,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画面,从作者所用比喻和“等闲、总”等关键词句中,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背诵古诗。

【拓展积累】

关于秋天的古诗:贺知章的《采莲诗》《回乡偶书》朱熹的《观书有感》

 荷花

【字词积累】

1、要求认识的生字3个,会写的生字12个。

2、读准字音:

“挨”有两种读音,一种是一声āi,另一种是二声ái。如果是表示“紧靠”或者“一个接一个”的意思,读一声āi。在本课里,“挨挨挤挤”读一声āi。“挨”读二声ái时,表示“遭受”“忍受”的意思。如“挨打”。

“蓬”在“莲蓬”这个词里读轻声。

3、识记字形:重点指导两个字:“蹈”的第十五笔是“乛”,“佛”的第四笔是“一”。

4、用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发,先查单字,再找词语意思,理解词语“挨挨挤挤、饱胀、翩翩起舞”“冒”的表面意思。

【阅读能力训练与句段积累】

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

1、读第二自然段,运用“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理解“挤挤挨挨、像一个大圆盘”所写出的画面特点,用“展开想象”与比较的方法,体会“冒”字所写出的“荷花长出来”的动态特点;把这一段的句子联系起来,想象整体画面,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读第3段,联系“第二段、第三段前半部分”体会“活的画”的意思;“想象作者这样写,画家是谁?他画了怎样的画?为什么画?”,体会“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的意思,读懂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

3、读第4段,想象荷花池内发生的故事,体会作者表达的欢快心情,朗读,读出作者的欢快。练习用“谁做什么结果怎么样”的方式,抓住特点,概括这一自然段的意思。

【表达学习】

1、学习作者细致观察,通过比较发现事物细微不同点的方法。

《荷花》一文描写了荷花池里的荷花。同样是荷花,在作者笔下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情态:“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好像要破裂似的。”

细读这些文字,去发现,作者写出了荷花池里三种荷花的细微的不同:“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是刚刚开放还没完全开放的;“全展开”的里面“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花骨朵儿”则“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是说也马上要开了。

在读中感悟作者这种将“同类”事物细微不同的地方写出来的精妙。

2、学习作者在观察时“想象自己是画面中的一个角色”的观察想象的方法。

怎样才能唤起自己对景物的热爱之情?《荷花》的作者教给了我们一个好方法。

课文中,作者写了这样的一段话:“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以吃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了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了,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游过来了,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作者的这段话告诉我们这样的写作功夫:观察景物的时候,把自己想象成画面中的一个美好的角色,就能够更好的唤起自己内心对景物的热爱之情。写的时候,就把自己当画面中的角色来写,写自己跟他们一起在做什么,说什么,热爱景物的感情,自然就表达出来了。

【语言积累】背诵课文第234段。

【拓展阅读】《山城的雾》、《我爱故乡的杨梅》,体会这些文字写出了作者所看到景物的什么特点。

【写作练习】看一盆花,仔细观察花朵开放时的不同情形,并展开想象,写一写。

珍珠泉

【阅读能力训练及句段背诵】

1、练习概括自然段的意思。

第一段:景物在哪里。

第二自然段:眼前景物有哪几种,分别有什么特点,用简要的话叙述。

第三段:眼前景物的几种情形分别有什么特点。

第五段所想出来的事物的特点,注意语言简练。

 

2、练习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对珍珠泉的喜爱,反复朗读。

“朴素的花环”“有趣”“扑哧一笑”“多像一串串绿色的珍珠啊!”以及作者一连串的疑问和想法。

 

单元回顾

想一想,眼前的事物像什么

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看着眼前的景物很美,但是,想介绍它的样子、它的特点的时候,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不知道该怎么把它的样子、它的特点说明白,说得让别人也感觉到它很美。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办呢?《荷花》、《珍珠泉》两篇课文的作者告诉了我们一种方法:想一想,眼前的事物像什么。

在《荷花》中,作者写荷叶的样子。荷叶是什么样的形状?好像很难说清楚。但是,作者写得很形象——“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在《珍珠泉》中,作者写 “蕨草”和“悄悄开放的花朵”在珍珠泉周围构成的图案,这是什么样子?作者想象它们是“给珍珠泉编了个朴素的花环”;写水是绿的,绿到什么程度?作者想象:“绿得好像被周围的绿树、绿草染过似的”;珍珠泉的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各色的光,这样的美景怎么形容?作者想象“多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啊!”作者这样写,不但写清楚了眼前景物的样子,而且让读它的人觉得这景物很美,很喜欢它。

要把事物的样子写得让别人一看就明白,一看就生爱慕之心,有一个窍门:想一想,眼前的事物像什么?像什么美好的东西?用打比方的方法来写。

这些表达方法在一单元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归纳学习,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一单元的习作。

 

语文园地

1、【习作练习】

1、能够细致观察,抓住眼前同类事物的细微差别,写出同类事物的不同点(同类事物的不同表现、同一事物不同情形或者不同时间的变化),练习写一处景物。

2、读记用反义字组成的词语并做拓展练习;积累写景物的成语(要求会背诵),能够根据提示填空。

3、练习辨析提示的数量词,并做同类拓展。如一支歌曲,还可以写成一首歌曲。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目标(修改)

李颖 赵艳生 苏立军 高启山

翠鸟

【字词积累】

1、认识“秆、绣”等11个要求会认的生字,“翠、秆”等13个要求会写的生字。正确读写“翠鸟、苇秆”等16个词语。

2、读准字音:“秆”读:gǎn,“赤、衬”是翘舌音,读:chìchèn

3、记忆字形:“秆”要介绍是“禾”字旁,和“木”字旁的“杆”进行区分。“衬衫”要联系生活经验,部首是“衤”。“翠、翁”都有“羽”,但书写时要注意区别。“秆、透”都有“禾”,但因为所在位置不同,书写时也要注意区别。

【阅读理解能力训练】

随着读课文,结合字典中查到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的理解词语;练习概括自然段的段义。

1. 读课文第1段,教师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鲜艳”的意思——读下文的各种色彩,体会这里的鲜艳写的“翠鸟羽毛的颜色”的特点;联系用综合两个方面特点的方法来概括自然段的段意。

2. 读第23段, 查字典并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清脆、一眨眼”的意思,联系上“尽管......还是......”理解“锐利”的意思,联系第二段“注视”,理解“为什么眼睛能够‘锐利’”;在教师的提示下,勾画出描写翠鸟动作的词语,读边想象画面,体会翠鸟动作的迅速。读“只有苇杆还在摇晃、波纹还在荡漾”,想象翠鸟蹬开苇秆引起的苇杆摇晃,波纹大小,持续时间,来体会翠鸟飞得快,行动快捷,进一步理解“疾飞”的意思。

3. 练习抓住主要特点来总结第三自然段的意思。

5、练习复述翠鸟的样子和翠鸟捉鱼的过程,用上新学的表现翠鸟特点的词语来表述。

【表达学习与句段积累】

1、通过课后第3题,体会和发现作者语言表达方面的准确、具体、生动。

第一组中第二句的好处:。“爱贴着水面疾飞”比“爱在水面上飞”更能准确、生动地体现出翠鸟动作轻盈、迅捷的特点。第二组中第二句的好处:“蹬开”比“离开”更具体,将翠鸟离开苇秆时的动作、神态、速度生动地描绘了出来;“像箭一样飞过去”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翠鸟的速度之快。

2、 学习作者从不同侧面把一个意思写具体的方法。

进一步读第一段,学习作者是如何把“鲜艳”写具体的-先总的交代,然后从不同侧面来具体写。

3、背诵课文第1——3段。

【写作练习】

观察一种小动物,仿照翠鸟的外形特点,按照写作顺序写出外形的特点;仿照翠鸟捕鱼的动作描写,写出这种小动物的动作特点。

燕子专列

【字词积累】

1、会读“欧、洲”等11个要求会认的字,会写“欧、洲”等14个要求会写的字。正确读写“专列、舒适、启程、特殊、长途、成千上万、麻烦、骤降、疲劳、饥寒交迫、政府、纷纷、救护、致谢”等词语。

“濒”字是前鼻音,应读:bīn,不要读成:pín。“骤”应读:zhòu,不要读成:zòu。“洲、殊、骤、涉”是翘舌音,“厢”是后鼻音。

2、可以把要求会写的字分类,“欧、洲、瑞、舒、殊、骤、涉、踏、救”是左右结构,“启、疲、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书写时要注意结构比例。另外,“舒”的右边是“予”,不是“矛”,“涉”的右半部分“步”不要多写一点。

【阅读理解能力训练】

结合从字典中查到的意思,再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想象作者所写内容的画面,读懂段落,练习概括自然段的意思。

1、 读第1段,查字典理解“专列、舒适”的意思,通过生活经验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启程、送行”的意思,透过词语的表面意义,体会到人们将燕子看作了朋友以及对它们的重视。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一段讲了什么。

2、 读第2——4段,查字典并理解“麻烦”的意思,再结合下文中“气温骤降、风雪不止、长途跋涉、饥寒交迫、濒临死亡”等词语理解文中“麻烦”具体指什么。练习用:联系用综合方式简要表述自然段的意思——什么背景下,人们决定做什么。

 练习抓住些人们行为表现的词句,体会人们的心情——“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严寒,顶着漫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体会“通红、僵硬、但一点也不”等词语所表达出来的人们的内心特点练习用自己的话叙述四个段落所讲的故事。

赏析“冒着、顶着、踏着”三个动词,体会三个东西钱当地体现气候环境的恶劣及人们为拯救燕子无所畏惧的高贵品质,用删词、换词的方法体会词语的准确。3、读第5段,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致谢”的意思,读懂“有情”在文中的具体所指,从而进一步理解“致谢”所表达的感情。

4、在读懂课文后,按照“为燕子送行——燕子遇险,人们救助——燕子专列带着人们的友情远行”的顺序,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所写故事。

【表达学习与句段积累】

1、再读全文,从中归纳:与《翠鸟》相比较,本文也写了小动物,但是内容有什么不同?给了自己什么启示?

小动物生存,很多时候也需要人类的帮助。而我们帮助了小动物,就能够跟它建立起感情,它便会乐意接近你。它乐意接近你了,你就会有很多的机会去观察、研究、了解它的各种生活习性。因此,我们对待小动物要像好朋友,在它有困难的时候,在它需要帮助的时候,尽心尽力地为它做一些事情。而因为你关心它、要帮助它,这个时候你就会格外地关注它,这本身也是观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有很多意外的新发现。

练习:为自己家或者小伙伴家里的小宠物做点事情,细细体会你是怎么做的,仔细观察它的行为有什么变化,坚持着去做,看看它的行为是否有同样的变化?把这变化记录下来。

【拓展阅读】

自己搜集三篇以上世界各地保护动物的新闻,讲给其他学生听。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字词积累】

1、会读“郁、澈”等9个要求会认的字,会写“森、郁”等13个要求会写的字。正确读写“山谷、森林、郁郁葱葱、湛蓝、甜润、锋利、裸露、扩大、各式各样、应有尽有、喘气儿”等词语。

2、“湛”是翘舌音,读:zhàn,不要读成:shèn。“裸”应读:luǒ,不要读成:guǒ。“哮”应读:xiào

3、注意“森、葱、犁、喘、黎”等字在田字格中要比例协调。“葱”的中间是“匆”,不是“勿”,一点不要丢。“黎”的上部右边不要多写一撇。“裸”是“衣补”不是“视补”。

【阅读理解能力训练】

1、 读第1段,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美丽”的意思,再结合第1段中“郁郁葱葱、清澈见底、湛蓝深远、清新甜润”等词语来想象一下小村庄是怎样的美丽,读懂“美丽”与下文具体介绍的关系。

2、 读第23段,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锋利、各式各样”的意思,查字典并结合动作理解“拎”的意思。和生活实际比较,体会“谁”的意思,接着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谁”不作为疑问代词,是“任指”,表示没有例外,两个“谁”字连用,表明这里的人们没有任何的约束和限制,去山上砍树非常随便。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拎”字和“拿、带”想比较,不能换成其它词,在此表达了人们的一种非常随意的心态。把“一棵一棵”和“一棵”想比较,体会人们根本没把砍树当一回事。联系这一段体会第3段中“不断”的意思,和最后的省略号的作用,它虽然省掉了文字的说明,但是比文字的说明更有韵味——对森林的破坏仍在继续。

读懂后,分别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段讲了什么。

3、读第45段,体会“不管怎样……还”这文中的作用,表达出一种较为勉强的味道,试着去掉“还”字,比较有什么不同,实际上是对人们行为的否定。结合实际说一说“大雨没喘气儿”的意思,这里形象地说明了大雨连续不断、几天没停。联系语境说一说“咆哮”的意思,本来指野兽的吼声,文中形容河流的波涛声。联系前文理解“一切”的意思,这里指人们通过砍伐树木所获得的所有的物品。“什么——这里不是来提问的,而是用以“任指”随便的一个东西或物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段讲了什么。

4、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复述课文内容,说清楚“过去小村庄什么样,是什么使小村庄发生了变化,最后小村庄怎样了”。

【表达学习与句段积累】

再读课文,集中完成如下目标任务

1、结合上下文体会排比句式运用的好处。

“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变成房子,变成工具,变成家具,这里连用了三个“变成”,构成了排比句,教学时,引导学生体会这样的句式非常强烈地体现了人们对森林的破坏。

2、文中三次提到“锋利的斧头”,是有意的, “锋利的斧头”,代表着人们对树木森林的无情的、残酷的破坏,短视的利用,甚至可以说是那些无知的人们的一种象征。“锋利的”更突出地表明了这种破坏的残酷和无情。

练习:观察时留意身边环境在发生哪些变化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讲了小村庄的环境变化的故事。作者把这个变化写出来。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学习这种观察方法,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了解变化的原因然后在写作时把变化写出来。

【拓展阅读】

小青蛙历险记

 

  我是一只快乐的小青蛙,欢快地唱着夏之歌,在田里蹦蹦跳跳地捉害虫。

 

  突然,一只罪恶的黑手把我紧紧抓住,扔进一个漆黑的口袋里,里面已经装着我的很多同胞,我们悲惨地叫着。接着又把我们扔上汽车。

 

  不知过了多久,我们听到了秤杆和秤砣的碰撞声,又听到数钱声,原来这些忘恩负义的人,要把我们卖了,做人类的盘中餐,我们为人类捉害虫,保护庄稼,他们却要吃掉我们,他们会后悔的!

 

  我们被卖到一家餐馆里,正当厨师要把我们杀掉时,突然听见一声:“住手!”原来是两位执法人员来了,他们说:“青蛙是有益动物,不能伤害它们。”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们回到了思念的故乡,大家呱呱地叫着,好像在说:“谢谢你们!”这时,在田野里又听到优美动听的夏之歌了!

读后思考:本文跟《一个小村庄》有什么相同点,哪里有有不同?找出两个不同之处。

 路旁的橡树

【字词积累】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如“延”应读:yán,“楔”应读:xiē。

【阅读理解能力训练】

 按照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用关键的词连接复述课文内容。

【拓展阅读】

《蓝鲸的眼睛》(作者:冰波)

 

语文园地

1、单元回顾

指导学生通过回顾课文打比方的句子,再读下文,学习:怎么“打比方”

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我的发现”安排了这样两组句子:

1)蒲公英的花可以张开、合上。

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

2)一棵高大的橡树挺立在路旁。

一棵高大的橡树就像草原的哨兵,挺立在路旁。

我们发现了,每组的第二个句子,都使用了“打比方”地方法。

在《翠鸟》一课,课后安排了这样的一个练习题目:“我们交流交流,下面每组中的两个句子,哪个写得更好,好在哪儿?其中一组是:“翠鸟蹬开苇秆,很快地飞过去。翠鸟蹬开苇杆,像箭一样飞过去”。第二句也使用了打比方的方法。

在本单元的几篇课文中,我们读过了大量打比方的句子。比如:《翠鸟》中“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秀满了花纹。背上的羽毛喜爱哪个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燕子》中》燕子在车厢里唧唧喳喳,仿佛在向人类致谢。《路旁的橡树》中“它是那么粗壮、解释、挺拔,就像草原上的哨兵一样。它像箭一样笔直,但只是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这些句子,都是在通过打比方来形象地说明了某种事物的特点。

运用打比方的方式来写,好在哪里呢?我们看,在课文中,作者都是把具体事物比作了常见的、熟悉的事物。“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形容飞得极快,射出去的箭多块,鸟飞的就多快。采用比较的方式,将这句话与“翠鸟离开苇杆,很快飞走了”,同样表达飞得快的意思,但到底非得多快?表达得是不很清楚的。。

作者将路边的高大橡树比作了哨兵。为什么要比作哨兵?一是挺拔的样子,二是橡树能够保护草原,作者这样写就表达了哨兵的赞美和喜爱。而这是“一棵高大橡树挺立在路旁”这样的写法所不能表达出来的意思。

我们写文章,也可以运用打比方的方法。怎么用?

首先,我们要思考要写的事物具有怎样的外形特点,然后,再想一想:身边有哪些人们熟悉事物也具有这样的特点,这样,就可以打比方了:用“眼前要写的事物”像“哪些人们熟悉的事物”的方式来写下来。当然,如果你要表达喜爱的感情,你就要选择人们非常喜欢的熟悉的事物;如果你要表达憎恶的感情,你就要小心选择人们憎恶的熟悉事物。

2、语言积累——日积月累和读读背背。

3、在综合学习基础上,完成口语交际和习作,练习用比较明白的话,把环境污染的现状与危害、想法,写清楚。

【拓展阅读】

环境保护的诗歌六首

http://www.docin.com/p-1731538599.html

每人至少背诵下一首。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目标(修改)

曹宝华  赵艳生  苏立军  高启山

9 寓言两则

【字词的积累】

1、 要认识的生字5个,会写的生字12个。

2、 读准字音:“羊圈”的“圈”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读“juàn”,不要读成“quàn”。

“窟窿”的“窿”读轻声。“盘缠”的“缠” 读轻声。

3、识记字形:“叼”左右结构,右边最后一笔是“提”,不要写成“撇”。

“悔”左右结构,左边是“忄”不要把两点写成竖,右下方是“母”字。“辕”和“辙”都有车字旁,表示和车有关系。

【阅读理解能力训练】

1、通过查字典和联系生活实际、课文内容理解词语的意思

 《亡羊补牢》中的“亡”和“牢”的意思。

 《南辕北辙》中的“辕”和“辙”“把式”“盘缠”的意思。

2、读寓言故事,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个寓言故事,说一说其中蕴含的道理。

3、读懂反问句的表达特点。

通过把反问句变“陈述句”,体会反问句强调的意思和语气,体会作者对事物的态度和立场。

《亡羊补牢》“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南辕北辙》“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

4、对比这两则寓言故事《亡羊补牢》中的养羊人和《南辕北辙》中的去楚国的人有什么不同?去发现人们做事时候的“不一样”。

【阅读拓展】

这两则寓言故事都写了“如何看问题、想问题”,这样的寓言故事还有《掩耳盗铃》、《守株待兔》、《揠苗助长》等,可以找来读一读。

【表达学习】

1、感受语言的深刻含义。

“亡羊补牢”、“南辕北辙”,题目本身就是成语,语言简练,读起来能够让人想到背后的做人做事的道理。从题目——故事——题目引导体会这样的道理使用怎样的简练语言表达出来的,体会汉语言的丰富特点。

2、学习体会反问句的表达特点。

通过把反问句变“陈述句”,体会反问句强调的意思和语气,体会作者对事物的态度和立场。

《亡羊补牢》“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南辕北辙》“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

3、去发现人们做事时候的“不一样”

两则寓言,都是作者从人们做事时候,做事人与大家做法的“不一样”思考出来的道理。每个人做事的时候、想问题的时候,与别人不一样,即使是我们做同一件事情,我们的想法、做法也会不一样。观察了解人物,要认真地去看他们做事、思考问题的时候,到底有哪些不一样。

练习:仔细观察老师和你的妈妈,看看,同样是督促你(或者你们)“抓紧时间”写作业,她们的表现有啥不同?记录下来。

 

                          10惊弓之鸟

【字词的积累】

1、要认识的生字5个,会写的生字12个。

2、读准字音:“更”是多音字,在课文里读gēng,不要读成gèng。弦,读xián,不要读成xuán。“愈”读“yù”,不要读成“yuè”;“惨”是平舌音,不是翘舌音。

 3、识记字形:“雁”里面部分不要写成“往”,“惨”最后三笔是三撇。

【阅读理解能力训练】

1、查字典并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能手”的具体所指、“本事”、“孤单失群”一般意义和在文中所写出来的情形、“大吃一惊”的意思,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含义。

2、在读课文,边读边想,读懂文中的句子:

1)用读懂关键词的方法来读懂句子的意思——“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结合生活实际,读懂“有名”和“能手”在文中的意思,这两个词语说明了更羸怎样的特点

2)第五自然段,赏析用词用句的准确——读懂同样是 “直”字写出了哪两种不同的情形;(第一个“直”联系“嘣的一声响”体会大雁一个劲往上飞,飞得急;第二个“直”联系“拍了两下翅膀”体会大雁一个劲往下掉,掉得快。两个“直”准确地描写出大雁听到弦响前后两种不同的情形。)

3)读懂课文第九自然段,练习读懂句子之间的联系——这段话共有四句话,分别写了什么呢?第一句话是更羸观察到的现象。第二句话是“先果后因”的句式。那么,更羸为什么不先说原因,后说结果呢?第三句和第四句是更羸通过观察和分析推断出的结论。读懂之后,说一说更羸是怎样一步步做出判断的?用抓住结论的方法,来概括一下这段写了什么。

4)体会魏王的“信不过”、“啊”、“大吃一惊”等词语来表现魏王由怀疑——惊讶的态度和语气变化,从中体会魏王对更羸的佩服,更能表现出更羸的确是名副其实的射箭能手。抓住“请让我试一下”和“笑笑”等语句读出更羸胸有成竹而又谦虚的态度。朗读,读出两个人对话的语气。

【表达学习】

1、 学习体会“先果后因”表情达意的作用。

本文在谋篇布局上作者独具匠心。先写了更羸的做法,后写了更羸的想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理解作者先写结果再写原因的写作特点,体会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此外,对于题目的理解,在教学中放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之后,从字面意思到延伸的意思,再联系学生的生活。

2、细致观察,找出一般人不能发现的“细微变化”

勾画出更羸观察大雁时的发现,想一想:如果我们在观察事物的时候,能够细心地去观察,并将眼前的观察对象与平时观察了解的内容相比较,努力地去寻找外在的行为表现的不同点,你就能够抓住他的特点。比如:我们可以仔细观察一个人说话、走路、神色等与平常的发生的细微变化,就可以发现他的“身体状况”、“心情”等方面的变化。

单项练习

在同学写作业的时候,偷偷地确定两个观察对象。看一看,用眼睛做相机,给大家写字姿势拍张照,看看我们的写字的姿势到底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提示:头、身姿、握笔、大小腿、脚等。看看你能发现两个同学中有多少区别。

【拓展阅读】

读成语故事,将成语故事,体会其他成语故事中的道理。

读成语故事                                                                                                                                                                       

11 画杨桃

【字词的积累】

1、要认识的生字6个,会写的生字12个。

2、读准字音:“嘱”读 zhǔ,不要读成 shǔ;“审”是翘舌音又是前鼻音;“肃”是平舌音;“晌”读 shǎng,不要读成 xiǎng

3、识记字形:嘱:右边下半部的第七笔是竖。肃:笔顺,悉:上部不是“采”。

提醒与熟字区分比较:注意“非”在“排”和“靠”两字中字形的变化。

“叮”和“钉”、“订”;“幅”和“副”、“诲”和“悔”;“晌”和“响”。

【阅读理解能力训练】

1、 抓住重点词句,练习结合上下文,理解父亲和老师的话的深刻含义。

读这一自然段解,抓住开头“父亲的话”——先读一读第一段中父亲的话,理解“想当然”和“画走了样”两个词,再了解父亲要求“我”做到:看到什么样画成什么样;然后再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我的那些做法,是按照父亲的教导去做的;

再读课文,抓住老师的话“因此…… 是什么样子就画成什么样子”的体会老师为什么也这样说——联系“不要忙着…..,要看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来理解老师的话当中的“相信自己的眼睛”的意思;再结合课文,体会“文中的哪些内容”写得是“人家是从什么角度来话”的,相信自己的眼睛在文中是用哪些具体事实来说明的;

再讲父亲的话与老师的话联系起来,思考父亲和老师为什么都这样讲,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同样的例子;

练习朗读父亲的话和老师的话,强调父亲和老师传授给我们做人看事情思考问题的道理。

    2、朗读课文,背诵第18自然段老师说的话。

【表达学习】

1、对比手法的运用

课文叙述中层层比较,步步深入,课文对比与反差的明显正是教学的重难点。

引导学生找一找文中的“对比”语句,文本中学生的态度变化和老师的态度体会其背后的原因,悟出本篇课文的主题。

2、对比阅读,体会标点符号的巧妙运用

引导学生找一找文中哪些标点符号和平时用得不一样,勾画出来,反复研读:

文中有一处用到了“——”,六处用到了“?”,四处用到了“!”,三处用到了“……”。“好——笑!”中的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描摹了几个自以为是、得意洋洋的同学的神态。而六个“?”“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是同学们的责问;“这幅画画得像不像?”“它像什么?”“那么它像什么?”是老师的提问。“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好笑吗?”“......像你们平时看到的杨桃吗?”是老师的反问。四个“!”,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不像!“像五角星!”则是有的同学的幼稚表现。这些简短的语句,通过标点的变化带出了不同的语气。通过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朗读,便能感受到这些标点背后的含义,体会学生的情感变化。

                          12想别人没想到的

【阅读理解能力训练】

1、 放手让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生参照课文前的提示语,明确学习的要求,独立阅读、思考,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全班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体会到为什么小徒弟的画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也可以从生活实际中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提出改进或解决的办法。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把自己随时想到的一些好点子记录下来。

3、 在学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提示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可以回忆一下学过的课文,比如,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聪明的华佗、爱迪生救妈妈的故事。也可以列举生活中的一些例子。

单元整理

回顾《寓言二则》《想别人没想到的》反问句所表达的语气。反复朗读。

语文园地三

1、  我的发现:反问句和陈述句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来感知反问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发现每组句子的意思是相同的,但在语气上存在差异。但不要讲解修辞知识。

2、日积月累

 “读读记记”选取的是课文里的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句子,这些句子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是描写更加生动形象。再读懂意思的基础上,背诵。

 “读读背背”在基本理解意思的基础上,背诵这些艳遇,并在生活中去搜集积累类似言语十条以上。

  “成语故事”《买椟还珠》选自《韩非子》,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没有眼力、只重外表、取舍不当、舍本逐末的人。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学成语故事,借助字典等工具书,读懂故事内容,理解寓意。如有读不懂的地方可以在小组里或同桌讨论,然后结合实际说说自己对这个成语的体会。

【拓展阅读】

读成语故事《画龙点睛》、《讳疾忌医》、《画蛇添足》、《望梅止渴》,讲成语故事,体会其他成语故事中的道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