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特级教师徐长青的《重叠》一课有感
(2017-11-28 08:54:59)
标签:
教育 |
最快乐的课——《重叠》
2017.11.17有幸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徐长青老师执教的《重叠》一课,这节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徐老师在课上用幽默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夸张的手势、爽朗的笑声,营造出一种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整堂课始终充满着启发与挑战,在认知的冲突中,孩子们智慧的火花也不时地迸发。一节课结束,不仅听课的学生依依不舍,听课的教师们也都感觉意犹未尽,课堂的很多地方都让人深受启发。
徐老师用“理发师的困惑”这个小故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运用三种不同的声音叙述三个人物之间的对话,运用象声词“吱扭”等词语绘声绘色描述场景,到故事最后:“理发师抬起头一看他很纳闷?”声音戛然而止。此时徐老师俨然一位配音演员在给孩子们表演广播剧,一下子把学生带进故事情境之中,学生不由得猜想理发师的困惑到底是什么呢?徐老师抛出:“为什么会只有三个人?”在猜想中,在认知冲突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徐老师并用四个手指表示出三个人物的关系,使学生初步感知到生活中的“重复”。真是润物无声啊!
接下来徐老师抓住学生好玩的天性,让孩子们玩“抢椅子”的游戏。他首先搬出两把椅子,请上来两个学生,然后说出游戏规则。此时,学生马上提出:两个人抢两把椅子,不会有人被淘汰。徐老师故意“恍然大悟”地说:“哦,是我疏忽了,原来一个人有一把椅子,在我们的数学里,就是一一对应。”看似一个疏忽,其实他正是利用这个环节,让学生领悟到了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一一对应”。真是绝妙之举。为了遵守游戏规则,本来再请一个学生就可以了。没想到徐老师一下子就请上来4个学生。徐老师又在这里刻意地埋下伏笔:在决定留下谁来玩抢椅子游戏的同时,又多玩了“石头、剪子、布”的游戏,在两次游戏中体验,为后面深入学习“重复”做好了铺垫。
针对参加游戏的同学到底是7人还是6人,徐老师故意设计冲突,师生对抗,引导学生深度体验。对于这个问题徐老师借助呼啦圈,让学生在体验站圈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想办法,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随后,将呼啦圈举起来,引导学生将“呼啦圈”画在黑板上,帮助学生经历了集合从实物阶段向符号阶段的抽象过程。
紧接着徐老师让参加游戏学生把自己的名字贴在相应的位置,使学生再次体验“重复”。
最后是“给爸爸找位置”,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帮自己的爸爸找到相应的位置,既巩固了课堂学习的知识,又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让学生深深体会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徐老师的这节课预设与生成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如行云流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徐老师善于把握学生思维进程的节奏,在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每到谜底就要揭示的时候,他总是嘎然而止,在等待中使学生一步一步靠近事物的本质,从而领悟数学的真谛。在徐老师的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他给学生营造的民主、和谐的环境,充满童趣、乐趣的课堂;看到了能“教出数学味道的教师,教出数学品味的教师,教出数学境界的教师,教出课堂人文性的教师”;看到了一个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空间。这些,都无不为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