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谢尔盖耶夫镇圣三一修道院世界文化遗产 |
分类: 俄罗斯之夏 |
P1
P2
谢尔盖圣三一大修道院,位于莫斯科东北的谢尔盖耶夫镇,从莫斯科到达这里约1个多小时。199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俄罗斯]世界遗产:谢尔盖圣三一大修道院 [俄罗斯]世界遗产:谢尔盖圣三一大修道院](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P3
谢尔盖圣三一修道院是俄罗斯东正教中心,是东正教的“梵蒂冈”。“东正教在俄罗斯历史及现实生活中起着独特作用”[PJ语]。PJ还坦陈没有东正教,就没有俄罗斯。
![[俄罗斯]世界遗产:谢尔盖圣三一大修道院 [俄罗斯]世界遗产:谢尔盖圣三一大修道院](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P4 圣三一修道院的门
一、建于1337年的修道院
后来,谢尔盖的哥哥因忍受不了严冬与食物短缺带来的饥饿而离开,去了莫斯科市内的修道院。谢尔盖却仍独自坚守在荒野的修道院,过着更加严苛的苦修生活。
慢慢地,很多隐修士被谢尔盖感染,加入谢尔盖的苦修行列。他们在这里自辟膳食用地,逐渐发展成一座规模宏大的修道院。它曾拥有大片土地,存贮大批粮草、武器、弹药,成为莫斯科北方的防御重镇。
![[俄罗斯]世界遗产:谢尔盖圣三一大修道院 [俄罗斯]世界遗产:谢尔盖圣三一大修道院](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P5 门楼上的圣像画
二、修道院具有军事防御功能
修道院不仅是俄罗斯最古老的修道院之一,还兼备军事防御功能。修道院的白色的石墙有8~15米高,是莫斯科北方重要防御据点。
世界遗产委员会描述:这是一座极其典型的东正教修道院,是15世纪至18世纪期间发展起来的带有军事特征的典例。
对于游客,圣三一修道院的看点是:中世纪俄罗斯的建筑艺术,中世纪俄罗斯的绘画艺术,以及零距离了解俄罗斯东正教。
![[俄罗斯]世界遗产:谢尔盖圣三一大修道院 [俄罗斯]世界遗产:谢尔盖圣三一大修道院](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P8 修道院中心广场、圣水亭(右)
![[俄罗斯]世界遗产:谢尔盖圣三一大修道院 [俄罗斯]世界遗产:谢尔盖圣三一大修道院](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P9 钟楼
可爱的粉色教堂是水井小礼拜堂,建于17世纪末,是在1644年维修圣母安息大教堂门廊时涌出的泉涌之上建立的。据说圣水治病,有无数的朝圣者因泉水而得到医治。
P19
点蜡烛的俄罗斯小女孩
P20
P21 沙皇行宫(神学院)
曾为皇室朝圣者专用。常拜访修道院的皇后伊丽莎白于1742年创建了神学院,1744年赐名修道院为更加荣耀的“大修道院(Lavra)”。1814年莫斯科神学院迁此。
白色教堂是修道院最古老的教堂,建于1423-1442年,是俄罗斯早期白石建筑艺术的典范。有修道院创始人谢尔盖的圣骸,俄罗斯著名画家安德列·鲁布廖夫的《三圣图》。
![[俄罗斯]世界遗产:谢尔盖圣三一大修道院 [俄罗斯]世界遗产:谢尔盖圣三一大修道院](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P23
圣谢尔盖教堂和餐厅(斋堂教堂),彼得一世下令在1686—1692年建造。是举行宴会、盛大的礼拜的场所。建筑上色彩丰富,有盘绕着葡萄藤装饰的白石柱。
![[俄罗斯]世界遗产:谢尔盖圣三一大修道院 [俄罗斯]世界遗产:谢尔盖圣三一大修道院](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P24 斋堂教堂的大厅
P32
![[俄罗斯]世界遗产:谢尔盖圣三一大修道院 [俄罗斯]世界遗产:谢尔盖圣三一大修道院](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延伸阅读】安德列·鲁布廖夫
鲁布寥夫的《三圣像》是他最成熟、最完美的创作。描写的是圣经中天父向亚伯拉罕显圣而化成的3位天使的形象。在色彩的处理上,以轻巧、柔和的中间色调为主,色彩明朗、淡雅。这是俄罗斯宗教绘画中第一次出现的富有抒情意味的画面。
谢谢浏览!
(告知博友:我的博客不能留评与回复。新浪APP《白雪视界》、《花鸟动物》、《中外大学》是我创建的三个主题,是摄影类主题,非摄影博文如绘画、诗歌等,请博友投稿其它主题。感谢关注与支持)
背景音乐:Ave Maria
(Schubert)-Sarah Bright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