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
宋元崖门海战文化旅游区,门票包括2个景点,一个是700年前南宋故行宫,另一个是清代海防要塞——崖门古炮台。第一个景点见上篇博文《正气悲歌,宋元崖门海战古战场》。本文写第二个景点。
P2
从仿古战船的大门那里出发,约5公里,眨眼功夫就到古炮台了。这是一座保护完好的清代海防要塞。
崖门炮台最早设置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并形成雏形,后于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正式设立兴建。崖门古炮台雄踞新会崖山,倚山面海,紧紧扼守着珠江出海口之一——崖门通往南海的进出水道。

P3
炮台呈半月城垛型,全长180多米,高约6米,上下两层共43个炮位对准海面,雄伟壮观,为广东省沿海现存最大的单体古炮台。
崖门炮台,曾多次击沉倭寇和葡寇侵扰的贼船,也曾阻击过不少企图登陆洗劫乡村的海盗。鸦片战争前夕,清两广总督林则徐派重兵驻守,令英侵略军望而却步。抗日战争期间,抗日游击队也曾凭借崖门炮台的险要,抗击日军的侵略。
1958年,周恩来总理曾来此视察,当地干部向周总理讲述流传民间的南宋灭亡逸事,周总理听后动情地说:“崖山这个地方的历史古迹是有意义的,宋朝虽然灭亡了,但当时许多人继续坚持抗元斗争,保持了民族气节。”
崖门古炮台还是电影《让子弹飞》的拍摄地。
P4
在炮台的上层,即临海观察走廊,可清楚地看到海面上来往的渔船。炮台二层是以沙灰夯筑而成的护墙,最厚处达2米,坚韧无比。上层炮台是城垛形,设21个炮位,配置轻型火炮。
P5

P6
远处是崖门大桥,它是跨越崖门水道的特大型双塔单索面斜拉桥,全长1289米,跨度668米,桥下可通航5万吨级船舶,跨度之大为目前国内同类型桥梁之最,据说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可惜逆光哎。
P7
回头拍,炮台内有两颗树龄120年的古木棉树,长了花骨朵。想象红木棉盛开时的景致......
P8
从上边来到首层。只见到3门大炮,空炮位多。咦,谁这么讨厌把炮搬走了?

据传1840年间,林则徐曾加派官兵严守,配足22门大炮。1854年,这些大炮曾被农民起义军移作攻打县城之用。现尚存有大炮3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间佛山铸造。炮筒上还能见到清晰的刻字。
P9
这几张是壮胆,从炮孔处钻出去咔嚓滴。
P10
P11
P12
穿过炮台中门,回头拍,上方刻有“镇崖台”。

P13
再咔嚓一张竖版地。只能这样了,不能再靠后了,再往后我就到海里了。
P14
炮台基座及首层部分墙体以花岗巨石砌建。据了解,后山壁建有通往弹药库和兵营的地下甬道,可惜因年久失修而坍塌。首层22个炮位均配置重型铁炮。
P15
P16
P17
P18
P19
远处一艘渔船正经过大炮的射程,是我等待的目标。
P20
P21
P22
炮台倚山面海,紧紧扼守崖门进、出海口。难怪这里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P23
P24
P25
P26
指挥台

P27
登高远望,再看一下古炮台和崖门海战古战场。
P28
我在崖山海战古战场(银洲湖)的西岸,海的对面是崖门古炮台(最后这张图是2012年寒假拍)。
(2017.2.12游崖山炮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