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思维:一年级课文秋天到了,秋虫鸣唱,大雁南飞

标签:
教育小学生育儿幼小衔接一年级语文 |
分类: 字有道理 |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也是古人咏诗颂词的时节。“空山新雨后”的沁人心脾,“江清月近人”的静谧祥和,“月落乌啼霜满天”的忧愁百转……
新版小学一年级第一篇课文《秋天》,描写了秋之落叶飘零、大雁南飞。接下来,我们将跟着“汉字思维”一起学习其中的汉字。
秋
“秋”是“秋虫”的化身。当农民伯伯开始在田间忙碌着收获一年的庄稼,这种类似于蟋蟀的昆虫也开始它们的狂欢。
看“秋”的甲骨文,我们发现这只小虫,头上长着一对细长的触角、背上有翅、身下有爪。
秋虫躲在田间,和农民伯伯争抢粮食。人们为了保住自己的口粮,开始用火驱赶秋虫或焚烧秋虫的卵。你们看,古文字“秋”下面是不是就有个“火”呢?
当秋虫开始鸣叫就意味着丰收时节的到来,或许是为了表达对秋收的期待和喜悦,人们在秋虫的边上加了“禾”,而把触角、翅膀等删去,将它变成一只乌龟的样子。那时“龟(龜)”字的读音是qi(如西域古国“龟兹”就读作“qi
到了篆书,这只可怜的小虫子被彻底抛弃,灵动的秋虫消失了,只留下焚烧秸秆的滚滚浓烟,和一个耐人寻味的“qi”的读音。
雁
秋天来了,大雁却要飞走了。
大雁是了不起的飞行家,每年秋冬它们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飞到温暖的南方过冬。大雁南迁时有个很奇妙的现象——将队伍排成“一”字或“人”字形,聪明的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原来,大雁扑腾翅膀飞翔时,会自下而上扇起一阵风,跟在后面的大雁可借助这阵风轻松飞翔,为自己省下不少体力。因此群雁飞翔时,会挑选出有经验、有力量的头雁带领大家排成整齐的“人”或“一”字形队伍飞行,这样,即使是较为柔弱的小雁也不会掉队。
先民把他们对世界的观察和智慧都融进了造字当中,“雁”字就很好地将大雁这种习性表现出来了。
“雁”由“厂”、“亻(人)”、“隹”三部分组成:“厂”(汉字思维第八课)不是“工厂”,而是指“山崖”;“亻”可以理解为大雁飞成的“人”字形;“隹”(十七课)是一只鸟。所以,“雁”就是一种排成“人”字形队伍飞过高高山崖的鸟。(点击查看“汉字思维”视频课程介绍)
原来每一个看似简单的汉字背后都有这么多有趣的知识,小朋友们在学习的时候,除了掌握汉字的写法和读音,更要了解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噢!
最后,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本课生字部分的几个汉字“了、子、人、大”,看似没有直接的关联,但在祖先造字之初都跟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之后的汉字学习中,我们会为大家详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