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中班幼儿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2015-04-30 09:53:08)
标签:
育儿 |
与教研室讨论(二)
如何培养中班幼儿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社会交往能力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之一,然而今天的独生子女恰恰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机会,他们身上或多或少有着不合群、自私等影响自身社会化进程的表现。由于孩子的年龄特点,在日常生活以及教学活动我很少能够看到小朋友们的意识以及行为,我认为从中班开始,就可以逐渐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
培养幼儿合作意识与能力的途径主要有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我们应抓住幼儿园教育这个主途径,并与其他两个途径优势互补,协调进行。
(一)幼儿园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一同游戏、学习的机会是很多的,我们要注意创造并充分利用这些机会,通过精心设计的程序让幼儿在活动实践中增强合作意识,逐步提高合作能力,体验合作的乐趣。比如在游戏中,特别是在建构游戏、角色游戏中,让幼儿逐步认识到只有大家共同商量、友好合作、密切配合,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取得胜利。我们还可以结合营造培养环境氛围,在墙面布置一棵“合作、分享树”,让幼儿都来参与,通过大家画画、贴贴、剪剪,共同创作完成了这棵既普通又不平凡的树。同时,鼓励孩子们经常带一些自己喜欢的物品来,如照片、图片、书等挂在“树”上,和同伴一起欣赏、分享,“树”上的内容也可以根据孩子的喜好经常更换。这样,一棵“普通树”就变成了“分享树”、“快乐快”,经常使孩子们从中感受合作与分享的快乐。总而言之,各种体育竞赛活动,日常生活中的共搬玩具筐、共抬桌子、互系扣子、互叠被子,以及大带小的交往活动等等,都可以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学习与实践合作的机会。我们既要紧紧抓住,精心设计,认真组织,又要教给合作方法,更要让幼儿体验快乐,提升合作能力。
幼儿可能不会在需要合作的情景中自发地表现出合作行为,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幼儿合作的方法,指导幼儿怎样进行合作。比如,搭积木或玩商店游戏前,应大家一起商量,分工合作;遇到矛盾时,要协商解决问题;当玩具或游戏材料不够用时,可相互谦让、轮流使用;当同伴遇到困难时,要主动用动作、语言去帮助他;当自己遇到困难、一人无法解决时,可以主动找小朋友协助等等。通过这些具体的合作情景,帮助幼儿逐渐学到合作的方法,在合作实践中学会合作。
教师的言行无时不在影响着幼儿,教师常常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加之幼儿具有思维形象具体、好模仿的特点,因此“榜样示范”是一种基本的培养方法。具体来说,一是教师的榜样示范。教师之间、教师与保育员之间良好的分工合作、互相配合,必然会对幼儿产生很大的直接影响。如一位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操作活动时,另一位教师主动帮着摆放、分发材料;保育员搞卫生时,教师帮着擦玻璃、抬桌子,这些行为无形中都为幼儿提供了积极的学习榜样。因此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时时事事注意自身行为,为幼儿树立榜样。二是幼儿的榜样示范。因为同伴,特别是幼儿喜欢的同伴也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强的幼儿与这方面弱的幼儿一起游戏,让后者学习、模仿。同时在活动中,教师要对表现好的幼儿进行激励,给予积极评价和鼓励,激发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的动机,拓展榜样的示范作用。
合作与分享是相辅相成的。光有合作没有分享,会导致孩子养成独享的不良习惯;光有分享没有合作,会使孩子养成坐享其成的不良品行。因此,培养孩子合作与分享兼有的品质就愈显得重要。幼儿之间的合作常常会带来积极愉快的结果,活动成功,事情做成,增进友谊。这不仅对幼儿巩固、强化合作行为和激发产生更多的合作行为有好处,还能培养幼儿与同伴分享快乐的意识和习惯。但幼儿自己常常不能自觉地感受到,因此,教师看到幼儿能与同伴一同友好配合地玩耍,或协商,或询问,或建议,或共享,或给以帮助,或求助时,应注意引导幼儿感受合作的成果,体验合作的愉快,激发幼儿进一步合作的内在动机,使合作行为更加稳定、自觉化。让幼儿充分地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与同伴共同合作与分享原来是如此的快乐!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老师,温馨的家庭生活是幼儿形成良好情感品质的摇篮。我们要发扬家园合作传统,充分利用家庭环境中的丰富教育资源,建立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又与家人共同分享了游戏的快乐。
充分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让幼儿在社区组织中的丰富多彩、饶有兴趣的教育活动中尽情地合作与分享,在付出与关爱中逐步形成能力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