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版七年级(上)2016中古诗文赏析练习题

(2016-12-23 22:36:32)
标签:

教育

分类: 语文版初中教材知识点

 


 

 七年级(上)

 

一、《杂诗》【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1、解题: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在他乡异地偶然遇到来自故土的旧友,自然唤起强烈的思乡之情。全诗以白描手法,于平淡无奇中简洁而形象地抒发了游子思乡之情 

2、翻译: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事态;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

 3、课文分析: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1)连用两个“故乡”看似重复,实则形神毕现地表达了游子的欣喜之情。 2)“应知”一词生动地表现了“我”急于了解故乡风物人情的殷切思念。 3)短短十个字,把“我”在特定情境下的感情、心理、神态等刻画得栩栩如生。 4)“故乡事”应该包括很多很多事,为什么“我” 唯独眷恋着“绮窗前”的寒梅呢?  答:一般来说,人的思乡之情往往是和那些跟自己关系密切的事物相联系的。可以这样设想,“绮窗前”的寒梅与“我”在家乡时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使“我”想起家人的亲情和友人的温馨。诗人通过“寒梅”这个意象,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了。 

4、思想感情: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赏析精练:1、“故乡”一词在起首两句中的迭现,使读者首先感受到的是一个资深游子想知晓“故乡事”的( )心情。(2) 【急切】

2、花草本是无情物,可作者对寒梅却情有独钟,可见寒梅寄托着作者( )的情感,运用的表现手法为( )(2) 【思乡 借物抒情(融情于物等)

 

二、《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解题:这是作者羁旅巴蜀时寄给友人的一封信。

2、翻译: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定归期;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池子。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在西窗之下一道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3、课文分析:  1)君问归期未有期:句中包含着一问一答,表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2)巴山夜雨涨秋池:写处境与感受。夜雨池涨,烘托了秋思。景中透情,委婉清新。以“巴山”指明地点,以“夜”“秋”点名时间,以“雨”指出环境。 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a写未来的欢聚。紧扣“夜雨”,由怀念转而写希望。描绘诗人自己对未来的希望与设想。  b这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明确:面对巴山的凄风苦雨,想象到什么时候才能还乡,同友人对坐灯下促膝长谈,共剪烛花,那时再回想如今的寂寞难耐和孤苦心境,定是苦中有乐,忆苦思甜。) 4)朗读前两句,要融入作者的思亲之情,读后两句,要读出作者心中的希翼。

4、思思感情: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赏析精练:

1  诗中的“秋”字除了交待季节外,还起什么作用?(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2.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

(表达思念亲友,渴望团聚的感情。)

3  这首七言绝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抒发感情的?

(表达思念亲友,渴望团聚的感情。)

4在巴山夜雨时的什么样的心情?这种心绪是什么样表达出来的?

答:孤寂思乡(凄凉愁思)。是通过描写当时所环境及想象未来与友人西窗剪烛夜话的欢乐情景作反衬,又用重复“巴山夜雨”来表达这种心绪的。

 

三、《淮上与友人别》【唐】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解题:这首诗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      

2、翻译:扬子江的岸边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晚风阵阵,从驿亭里飘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水和湘水流经的城镇(今湖南一带),而我要去京城长安。

3、课文分析:(1)一、二两句即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结合。点出别离。三、四两句,从江头景色收转到离亭别宴,正面抒写握别时情景 2)“愁杀”二字将友人的依依惜别的思绪写到极致。(3 想象一下“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的画面: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南去。(4)全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即景生情,烘托了离人的别离情绪。

4、思想感情:《淮上与友人别》这首写作者在扬州与友人握别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和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四、《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译文:三秦之地环绕护卫着都城长安,弥漫的雾中怎么也望不到想象中的五津 我与你都充满着离别愁意,(因为我们)都是远离家乡,外出做官的人 。只要四海之中有了解自己的人,天涯海角也好似亲密近邻。 (我们)不要在分手的路口,像青年男女那样哭哭啼啼,(让泪水)沾湿佩巾。    

 2、课文分析:(1)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首句写送别之地长安被辽阔的三秦地区所“辅”,第二句点出友人“之任”的处所——风烟迷蒙的蜀地。首联对仗工整,写得十分壮阔。  2)颔(hàn)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离情别意,重在点出相同之处,即同为宦游人。诗人宽慰和鼓励友人:我和你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离别乃常事,何必悲伤呢?作者在这里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藉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惜别之中显现诗人胸襟的阔大。   3)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名句赏析:这两句是作者的名句,也是唐诗中数一数二的名句。大意是:只要只要四海之内还有一个知己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4)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互勉,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足见情深意长,同时,全诗气氛变悲凉为豪放。  

3、小结:这首诗一洗向来送别诗的悲酸之态,意境雄阔,风格爽朗,又具有深刻的哲理,不愧为古代送别诗中的上品。 

4、思想感情:诗歌通过别离赴任友人的宽慰和劝勉,表达了对友情的豁达态度。

赏析精练:1.对王勃的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送别诗,诗人抒写惜别之情,劝慰友人只要存在着真挚的友情,就不必为离别而悲伤。

B.这首诗既表达了诗人的豁达情怀,也包含诗人黯然销魂的感伤情调。

C.首联中的“望”字是诗人的想象,意思是从蜀州可以于风烟弥漫中望到五津。

D.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是全篇的中心所在,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有哲理。

2.“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一句中,“无为”的意思是_________,诗句表达了诗人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3.简述你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诗中蕴含哲理的理解。

4.感悟诗人的情怀,说说这首诗为什么在古代送别诗中别具一格。

答案:

1 B

2 不要、无须 豪迈旷达(爽朗乐观)

3 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

4 摆脱了其他送别诗伤感、低沉的情调。表现了开朗、乐观、豪放的情怀,意境开阔。

 

五、《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背景: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时所作。

2、诗歌分析  1)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首联写自己在巴山楚水这荒凉之地度过了23年之久,应和白居易诗的尾句,表现了诗人之间推心腹置的亲切关系。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颔联运用两个典故,表现了诗人十分复杂的心情。阔别已久,今朝归来,人事全非,抒发了无限怅惘之情。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名句赏析:“沉舟”和“病树”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千帆”和“万木”比喻在他贬谪 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诗人用达观的态度来应对世变,劝诫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遭遇而感到寂寞、蹉跎、忧伤,表现诗人豁达的胸襟。同时也告诉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能意志消沉,要以乐观豁达的心态泰然处之。也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新的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4)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意思是说,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概,暂且借酒来振奋精神吧!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了坚忍不拔的意志。  

3、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

赏析精练:1、这首诗的前上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感情,后四句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前四句抒写了诗人长期贬居生活的艰辛和对世事沧桑、亲朋凋零的伤感,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不平;后四句写诗人并未消沉下去,而是振作精神面向未来,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蕴含了深厚的哲理,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一哲理的理解。

答:这一联以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积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提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给人以丰富的启迪,启发人们在困难或挫折面前,不应消沉,而积极乐观地面对。

 

六、《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归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解题:王昌龄是他曾因不拘生活小节,两次被贬,天宝年间他被贬为龙标尉。李白听到他的不幸遭遇,写下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王昌龄和李白都是唐时著名的诗人,两人是很要好的朋友。李白写这首诗的缘由,从诗题可以直接知道:李白听到好朋友王昌龄被贬谪(左迁)到荒远的龙标去的消息,遥对着朋友所在的方向,写下这首诗寄给他。

2、课文分析: ①杨花落尽子归啼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  写景则专取杨花,“杨花”即“柳絮”,杨花飘落会满天飞舞,漂泊无定。  寓意为“漂泊无定”。子规,又叫杜鹃,布谷鸟的别称。古代传说,它的前身是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常在夜间悲啼不已,声音凄苦。这里写子规,实际上借以抒发作者当时对王昌龄被贬的悲哀与同情。  闻道龙标过五溪——直叙其事  “闻道”就是非常惊讶地得知。”“过五溪”, 五溪即雄溪、满溪、酉溪、溪、辰溪。就是今天的湖南西部,当时属于荒蛮之地。;“五溪”,本已是极偏远的地区;而“龙标”,却还在更荒僻的远方……。可见王昌龄当时被贬的地方非常荒凉,过这里到龙标道路非常艰难。这种种的愁情离绪叠加在作者心头,更加以悲景衬托离情,李白并没有在这里直接抒写那些悲痛的语言,但是他心中的悲痛的心情已经流露在字里行间了。所以在这句里面流露出他对被贬友人的深切挂念。   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这两句是抒情。抒发了作者寄情明月,托月送友的情怀。    教师:我要把我的思念托付给明月,随着风伴随您奔赴到夜郎之西。朋友远去,不是应该亲自相送吗?可是这时候的李白 

有道是“明月千里寄相思”,作者所寄的——是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情怀  ※★ 名句赏析:  A这两句的含义是: 朋友远去,本当相送,无奈人隔两地,难以相从,我只有将自己悲痛愁苦的心情寄与明月,随风送你到被贬之地了。  B诗人发挥的奇特的想象,把明月想象成能寄愁心的载体,托明月以传情。使明月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动作行为。构思新巧,想象美妙,抒发了作者寄情明月,托月送友的情怀。因此此句成为送别友人的千古名句。  

3、小结:这首诗在写作上的一大特点是诗人通过想象,使明月人格化,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动作行为。 

4、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谪一事的关切与同情。

 

赏析精练:1、诗中景物描写的诗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其中与“左迁”相联系的意象是飘零的杨花

 思乡的子归 ,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理解与同情。

2、“我寄愁心与明月”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分析为什么诗人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拟人手法,把明月当作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的善良的人。】

1、我心与明月一样纯洁;2、友人像明月一样纯洁无辜;3、我的愁思无人能解,无人可诉只能寄于明月;4、唯有明月能同时见到我和友人;5只有依靠明月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答出三项即可

                                            

 

七、登飞来峰【北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1、解题: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在浙江杭州的灵隐山上。相传可以看到沧海日出。这首诗是王安石在鄞(yín)县任上所作。这是他出仕以来,初显才能,胸怀抱负的时期。王安石登上飞来峰,踌躇满志的写下了这首热情洋溢,富有气魄的诗章。抒发自己作为政治改革的豪情壮志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伟大抱负。      

2、译文: 飞来峰上的应天塔高入云端。听说在上面可听见天鸡破晓,看见太阳初升。我不害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我已站在最高层的地方。

3、课文分析:诗的前两句侧重写景,为后者铺垫 后两句侧重抒怀,为前者升华。将写景与抒怀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突出诗的主题。  ※★  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这两句的含义是我不怕浮云挡住我的视线,因为我是站在浮云之上的最高层。在这里作者把政敌比喻成浮云,认为它虽然可以一时遮掩人们的 耳目,但是最终将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伟大抱负。    

4、主题思想:这首七绝借登高能望远的描绘,抒发自己作为政治改革的豪情壮志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伟大抱负。           

1.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

2.王安石《登飞来峰》中【 】,【 】两句诗与苏轼《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句异曲同工,写法极为相似。

3.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4.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参考答案】

1.指困难、挫折、障碍等②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任何时候都不要怕困难、挫折)。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3.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意思对即可)。4.D

 

八、题破山寺后禅院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朝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也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诗中抒写清晨游寺 后禅院的观感,抒发了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整首诗以“静”字贯之。 

2、译文:早晨,当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侣们的房舍坐落在花草树林的深处。山光的明净使鸟儿高兴,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大自然的一切声音此时都静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3、课文分析 ①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 静。佛家称僧徒聚集之所为“丛林”。所以这里的“高林”借指寺庙禅院。不说“丛林”而说“高林”,称颂之意流露于笔端。  首联既点题,又突出一个“静”字。以下诗句则围绕这个“静”字展开。  ②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一联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静谧的环境。诗人惊叹、陶醉、艳羡之情跃 然纸上。  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诗人以动写静,以鸟儿衬托山谷的幽静,正所谓“鸟鸣山更幽”。表面写鸟写山,实则写人。借助鸟儿抒写自己的内心感受。此联紧接上联,又递进一步:幽静的环境净化了人心,物我合一,连心底也“静”了。  ④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qìng)音。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山寺 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全诗至此,这“静”也大到了绝顶的境界:山静、林静、潭静、寺静,万物静、人心静,简直是无物无我。  

4、诗的前五句重在写实,突出环境之幽静;后五句重在抒情,突出诗人的主观感受 

5、既然“山光悦鸟性”,鸟儿欢唱,为什么又说“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qìng)音。”呢?岂不是矛盾?  答:不矛盾。诗的前五句重在写实,突出环境之幽静;后五句重在抒情,突出诗人的主观感受——并非真的万籁俱寂,实在是此时充盈在“我”心中的只有佛音。  

6、本诗以题咏禅院而引发隐逸情趣,自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凡脱俗作结,笔法古朴,意蕴含蓄。

7.源自本诗的成语: 曲径通幽    万籁俱寂 

8、思想感情:诗中抒写清晨游破山寺后禅院的观感,抒发了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赏析精练:1、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施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潭影空人心”一句中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

(空。诗歌首颔两联都在写景,渲染了古寺特有的幽静氛围。颈联开始融入作者主观感受,把客观景致与诗人的禅思理趣合在一起写,山光使鸟性欢愉,潭影使人心空寂。“空”字有力地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心中的杂念、浮躁消失殆尽的美妙境界。)

2、这首诗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淡泊功名、宁静致远的清高性情。)
3
、诗中“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当中的“俱寂”与“钟磬音”矛盾吗?请你从表现手法和诗人内心旨趣两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不矛盾。这里用了反衬的手法,以动衬静,以有声写无声,有力地表现诗人在寂静幽深的寺院中找到了内心的“静境”,意境深长,发人深思。)

九、《望   【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杜甫“望岳”诗共三首,这一首是写望东岳泰山的。诗以“望”入题,赞叹东岳,讴歌造化。希望凌顶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壮志。 

2、全诗无一“望”字,却处处写望见的泰山景物: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望岳而想象到将来登岳的情景。

3、课文分析 :①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设问,总括泰山的全貌,而突出其雄伟高大的山势。作者以距离的广远来烘托泰山的高俊,这样比直写其山势的高峻要高明得多,艺术得多。也是他“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高超诗才的体现。

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近望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达的形象。 以“昏晓分割”来衬托山势的高大。  ③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由远观而近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激荡。表现了诗人对大好河山的无限眷恋和热爱的感情。 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名句赏析:这两句是写望岳而生登临峰顶之意。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同时蕴含这样的哲理:一个人在事业上只有不断的攀登高峰,才能取得不平凡的业绩。

4、思想感情:通过描写泰山的景物,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赏析精练:1、品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诗,简述你对其人中蕴含哲理的理解。

答:这两句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这两名诗,洋溢着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壮志。

2、仔细读诗,看看诗中是怎样扣住一“望”字来写景的,据此简述本诗写景的顺序。

答:全诗不着一个“望”字,但句句都在写向岳而望。就距离而言,“望”自远而近,首联写远望;颌联写近望,颈联写细望;就时间而言,“望”是自朝至暮,进而由望岳想像将来登岳远望之情状,全诗紧扣一个“望”字着笔,描写望泰山所见所感,使一“望”字贯穿始终,成为全诗红线。

3、诗中描写泰山的奇丽和高大形象的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十、《观沧海》【东汉末年】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译文:向东登上碣石山,来观看大海。海水多么动荡。山岛多么高耸突兀。   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花草长势旺盛茂密。  萧瑟的秋风,波澜壮阔的海浪不断涌起。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大海里出来的。灿烂的银河,好象也触摸在大海里。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心志吧。

2、课文分析:  除最后两句与诗意无关外,其余十二句可分为两部分:  前八句是写海。后四句“日月之行……若出其里”是写诗人面对大海,生发出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豪迈气概。 具体分析如下:  ①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写观海的地点  ②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写水和山岛,水是“澹澹”的,山岛是“竦峙”的;山水相连,已透出不凡的景象。 ③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再写树木和百草,适遇秋风骤起,海波涌荡,风萧气杀,百感交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写诗人面对大海,生发出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豪迈气概。

3、思想感情:这首诗,通过写大海之景象,展现了作者复杂的心里活动,表现了他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豪迈气概。

赏析精练1、从诗的体裁上看,这是一首_________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_________诗。(乐府诗  抒情诗)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朝的_________家,_________家,诗人    (东汉末年  政治家  军事家  曹操) 

3、诗中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同时也是最能反映诗人博大胸怀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了诗人_________的感情,可见其博大的胸襟。(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以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建功立业统一天下。)

4、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5、最后两句诗与诗的正文内容的关系是  _________  。(最后两句是乐章结尾时的套话,与正文无直接关系。)

 6、以_______字统领全篇,先写_________景,然后写_________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_________。(“观”    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一、记忆性默写,在横线上写出课文原句。

1. .君问归期未有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

2. _____________________,闻说鸡鸣见日升。(王安石《登飞来峰》)

3. __________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 造化钟神秀,_________________。(杜甫《望岳》)

5. 怀旧空吟闻笛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6、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_。树木丛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二、理解性默写,根据要求写出课文原句。

1. 《观沧海》中,(1) 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1)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4)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告诉我们在温习学过的知识中能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甫的《望岳》中,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达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用典抒发诗人无限怅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夜雨寄北》中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登飞来峰》中写出诗中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曾楼”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三峡》中(1)表现了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与《与朱元思书》中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都是写水流之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木兰诗》回答问题。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选择对字词理解正确的项。
策勋十二转( )A.次  B.回   C.转动
赏赐百千强( )A.多  B.大   C.有余
愿为市鞍马( )A.市场 B.买   C.集市
愿驰千里足( )A.希望 B.愿意  C.能够
2.
选出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B
.将军和壮士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
C
.将军在千百次战斗中死去了,木兰却在十年后回来了。
D
.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将军死去了,壮士归来了。
3.
对第3段中的“不闻……但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采用对比手法,反映战争紧迫。
B
.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C
.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刻思念,极大地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D
.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与亲人分离极其悲痛的心理。
4.
对“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一句中的“大”字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
.表明了可汗的积极性很高。
B
.“大”就是大规模的意思。
C
.显现战争紧张、频繁、涉及范围广。
D
.意思是非常、十分。
5.
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A
.比喻 对偶 反复 夸张 B.对偶 对偶 排比 对偶
C
.借代 反复 排比 对偶 D.对偶 反复 对偶 比喻
6.
对“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写征程的遥远和军情的急迫。
B
.写战争到来的悲凉气氛。
C
.以宿营地空旷寂凉烘托木兰离家思亲的情怀。
D
.写行军旅途的欢快。
7.
朗读下列语句停顿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B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C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D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1.ACBA 2.A 3.C 4.B 5.B 6.C 7.A

8、概括木兰的形象特点。

    (勤劳、智慧、勇敢、坚强、不贪图利禄、爱国爱家)                                                                         

9、简析全诗内容详略安排的特点。                                                                         

   (对木兰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和还家都写得详细,而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写得比较简略)                                                                     

10、翻译并体会诗的最后一段以双兔为喻的表达作用。

(以兔为喻,赞美了木兰的聪明才智。)

 

 

 

 

阅读《三峡》,回答问题。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意思(4分)

非亭干夜分             王命急宣            

引凄异             ④略无

2.按要求填写有关语句。

1)侧面衬托山势高峻的句子是:_________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正面写水疾的句子是:________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3.比较下面两个语句中“绝”字的含义。

1)绝多生怪柏:______________  

2)哀转久绝:______________  

4、下面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自/三峡七百里中               B、自非亭/午夜分

C、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D、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                                                                  

6、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条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4分)

理由1                                              

原句:                                                      

理由2                                                    

原句: 

【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等相同意思均可得1 )

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风御风不以急也,1)

理由:落差大(意思相同均可得1)

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1)                                                     

7.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

_____________,天高地厚华夏情。【山险水急三峡景;山峻水清三峡美】

8.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本文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

 

B.本文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

 

C.作者将景物寓于四季变化中来描写,将静态景物动态化。

 

D.本文描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