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万里家世问题探讨

(2022-04-25 11:25:08)

杨万里家世问题探讨

杨巴金

 

杨万里家世问题,虽不是诚斋研究的主要内容,却有不少学者表现出浓厚兴趣。本文依据《诚斋集》、光绪《忠节杨氏总谱》和乾隆《文水南华杨氏族谱》相关记载,对杨万里族源、始祖和世系等问题作简要梳理,尤其是对一世祖杨辂的父亲和祖父是谁再作探讨,并以此作为镜鉴来反观其它记载的是非真伪,以期为考察家族对杨万里的影响提供新的切入点。

一、族源分析

杨姓是典型的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和少数民族改姓,曾是隋朝和南吴的国姓,在宋版《百家姓》中列第16位,人口数在当今中国列第6位。杨姓出于黄帝之后西周王族,有三种说法。一说源于姬杼。西周成王姬诵之子封其弟唐叔虞领地于今山西太原地域,唐叔虞于周康王六年封次子姬杼为杨侯,食采于杨国,始以杨为姓,尊杨杼为开派始祖。一说源于尚父。周宣王姬静将儿子尚父封到杨国,即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春秋时杨为晋所灭,后裔以邑取姓。一说源于伯侨。公元前647年,晋献公封二弟伯侨领地于杨,亦称杨侯,后人将杨伯侨视为得姓始祖。

杨万里是湴塘村杨氏11世,关于其族源,据清乾隆十七年(1752)编修的《文水南华杨氏族谱》中收录的杨存《杨氏流芳谱系序》载:

杨氏本姬姓也,周宣王之子尚父封为杨侯,晋叔向食采杨氏县,因邑为氏,故号曰杨,其地在平阳,其后子孙徙居华阴。生杨章。章生款、款生硕,至汉太尉杨震,族益盛,历代迁徙不常。

文水是吉水县的别称,南华是指今八都镇至玉笥山一带,该族谱现收藏于峡江县水边镇何君杨家,是庐陵杨氏一个分支。杨存(10581128),字正叟,杨万里族曾祖父,湴塘村第一位进士,官郴县县尉、长乐知县、仁和知县、洪州通判等。宣和五年(1123)七月十五日,杨存为庐陵杨氏第一部族谱作序,认为湴塘杨氏族源出自周宣王之子尚父,庐陵杨氏后来六次大修谱,其源流、世系、郡望和堂号等均是依据于该谱。

庆元五年(1199)六月一日,杨万里撰《重修杨氏族谱序》载:

杨氏之先,盖周姬姓之序也。霍杨韩魏及杨食我父子,载于《左氏春秋》;伯侨载于扬雄自序;尚父与章、至震、至承休,载于《唐相世系表》,喜至覃,载于《前汉书·高惠功臣表》;震子奉,载于《后汉书》本传。今族谱所书是已。惟硕之八子,《唐表》七人,有名而无字,今乃有其字。奉之后八世孙结,其间六世失其名,今乃有其名者五,盖本之吕夏卿《大同谱》也。

杨万里叙说自己族源时,基本上是沿用杨存的观点,认为湴塘杨氏族源经历了尚父至伯侨的生息繁衍,与唐代谱牒姓氏学专著《元和姓纂》中的说法相一致。

古代“杨”与“扬”字不分,按字义解,“杨”是太阳的意思,由组成,是指扶桑,也称杨树,生长在东方大海上的汤谷;古时同,是日升汤谷的形象描写,以此作为图腾的就是古老的杨氏之族,后来才形成姓氏。杨万里《重修杨氏族谱序》中说:

然古之书传,“杨”姓偏傍皆从“木”,而或者见子云传之无它“扬”,遂以子云之姓为抑扬之“扬”。初亦信之。及观德祖《答曹子建书》曰“修家子云,老不晓事”,则雄与修果异其姓乎?

按杨万里谱序所叙,其族源大致经历始祖杨伯侨战国杨章西汉扬雄东汉杨震的繁衍历程。“天下杨氏出弘农”。战国时杨章曾是秦惠文王的左庶长,被赐征东大将军,后封华阴侯,居家陕西华阴县,成为弘农杨氏先人。

二、鼻祖杨震

当今绝大多数杨氏均尊杨震为鼻祖。杨震(?—124),字伯起,陕西华阴人,博学多才,精通儒家典籍,誉称“关西孔夫子”,《后汉书》卷54《杨震传》中“暮夜却金”的故事更是流芳史册。文载:

年五十,乃始仕州郡。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杨震因清廉而誉称“四知先生”,对子女也严格要求,一直保持着俭朴家风。有朋友看到其后人经常是蔬食步行,便劝他开启新产业,杨震表示不肯,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杨震清正廉明的品德对杨氏后人影响较大。杨万里为族叔题《贺必远叔四月八日洗儿》诗说:“吾家英杰相间起,胄出关西老夫子。”为族祖父杨邦乂诞辰100周年撰写《宋故赠中大夫徽猷阁待制谥忠襄杨公行状》说:“公讳邦乂,字希稷,胄出汉太尉震。”湴塘村忠节杨氏总祠前厅楹联上联说:“守四知风范,浩然正气贯长虹”,既高度评价杨震的忠廉气节,又彰显杨氏族人的优良家风。

三、始祖杨辂

庐陵杨氏均尊杨辂为始祖。据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编修的《忠节杨氏总谱》之《始祖侍郎吉州公像赞》载:

公讳辂,字殷驾,汉太尉震二十九世孙也。南唐时为虞部侍郎,出刺吉州,因家庐陵。长曰锐,宅吉水杨庄;次曰鋋,为海昏令,宅湴塘,厥后蕃衍分徙数县。道德文章,忠孝节义,代不乏人。若忠襄、文节、贞靖、文惠、文贞,其尤著。登显官,甘恬退,类能以清白世家,难以枚举,皆公一人肇之,厥有本哉。

杨辂曾仕于吴杨,官虞部侍郎,负责掌管山泽、苑囿、草木、薪炭和供顿等事宜,数年后改任吉州刺史。致仕后,因那时仍有战乱,道阻不能回陕西,于是居家庐陵,且安排长子杨锐在吉水县六十二都杨家庄开基,次子杨鋋在湴塘村开基。杨辂秉承杨震家风,为官清正廉明,不贪赃,不受贿,两袖清风,晚年竟然在郡衙中去世,文献中有“惠政,民敬之”等记载。北宋进士杨存为第一部庐陵杨氏族谱作序说:“自辂始迁,子孙世为庐陵儒行仕族,代有显者。”

杨辂和儿子们定居庐陵后,随着中原文化的南移及子孙的繁衍生息,后世裔孙慢慢地向东、南、西南三个方向迁徙,其中两次大规模的迁徙是在宋末和明初。杨辂有九个儿子,长子杨锐、次子杨鋋定居吉水,其他七个儿子均徙居外地,如五子杨耸曾中进士,历任都御史、朝议大夫、潮阳刺史,徙居广东梅州,后来发展成为名门望族,为广东杨氏始祖,后裔遍布桂、港、澳以及东南亚各地。三子杨锋及后裔徙居瑞金、永丰,四子杨钊徙居广东惠州,六子杨职及后裔徙居赣州、安远,七子杨聪及后裔徙居广东潮州、海阳,八子杨栋及后裔徙居广东澄海、饶平,九子杨梁徙居广东平远。当今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等地不少杨氏尊杨辂为始祖,有“江南杨氏始祖”之誉。明初解缙应邀为湴塘村杨氏忠节总祠作记说:“盖杨氏建家于吉,自门下侍郎知吉州辂始。侍郎善待士,唐末五季之乱,士大夫多依之以居。迓宋之平吉之名,族视古为盛。”他又为杨辂画像题赞语说:“巍巍黄堂,发迹名邦。五花下车,奕叶流芳。肇基吉州,六邑发祥。派衍东西,永世充昌。”

值得说明的是,明前期杨政编修的《硃谱》和明中期杨必进编修的《庐陵杨氏大同谱》,均是将杨辂长子杨锐、次子杨鋋裔孙中居家于吉安府范围内的才予以收录,外迁的杨辂裔孙一律不予收录。诚如光绪版《忠节杨氏总谱·凡例》其四载:“本族分居其繁,如宁都之瑞金、潮州之大埔,簮缨不替,俱系虞部公派下。但旧谱失载,本届修谱,远地俱未通闻,因不得其支谱核对,不敢妄增,余可类推。”

四、杨辂之父

自明初以来,江南杨氏对始祖杨辂的父亲和祖父是谁,一直存有争议。据湴塘村光绪谱《始祖虞部侍郎吉州公位下四延总图》载:

辂,字殷驾,陕西华阴县人。旧谱云:南唐时,仕吴杨,为虞部侍郎,出刺吉州。因杨行密之乱,道梗不得归,遂家郡城,是说相沿已久,然其世次、年代颇多不合。前明,兵备副宪、南楼必进公于嘉靖二十七年(1548)修谱,参唐史鉴纲目,唐书五代史、华阴谱牒,校其年代,考其世数,始知“辂”名有二,其一字“殷驾”,归厚公之子,昱公之孙,而唐代宗之杨绾,乃其从伯祖也,年代、世次正与本族合。其一不字“殷驾”,文友之子,禅之孙,世代、年数与本族俱左,评见谱内《原始》篇中。公葬六十二都西洞金钗形,杨庄、湴塘具有合约,官有榜文,禁止不许后人附葬其墓,已载县志。夫人郑氏,葬东冈山洛水塘水推浮草形。泰和少师(杨)士奇竖碑。

但湴塘村进士杨存《杨氏流芳谱系序》载:

五代时,承休奉使吴越,杨行密作乱,不得归弘农,遂家于江南。自章至休,凡三十八世而生文友,文友生辂,仕江南李氏,始迁庐陵。

南宋杨万里《重修杨氏族谱序》也载:

旧谱云:“岩之曾孙辂,仕江南李氏,为虞部侍郎。”按唐《百官志》无此官,或者偏方创为此官名乎?不然,则传者误也。

由此可知,唐末时和北宋初各有一位名叫“杨辂”的人,年龄相差不大,世系却相差8世。然而,杨存和杨万里因被北宋杨覃《聚话录》、杨大雅《静恭房杨氏族谱序》、欧阳修《谏议大夫杨公墓志铭》等文误导,所撰谱序中将始祖杨辂说成杨文友之子、杨岩的曾孙。

最早发现杨辂世系叙说错误的人是明初时吉水乡贤解缙。他先是应吉水盘谷人杨尚节之邀撰《杨氏重修族谱旧序》,数年后又应泰和人杨士奇之邀撰作《泰和杨氏族谱序》,这两篇谱序中他均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如《杨氏重修族谱旧序》载:

乡先贤杨文节公自序其谱称……序又称:“本朝欧阳公志大雅墓曰:‘九世祖隐朝生燕客,燕客生堪,堪生承休。’而《唐书·世系表》则曰:‘隐朝生燕客,燕客生宁,宁生虞卿,虞卿生堪。’何其自相异也?及考之宋文景公作《虞卿传》云:‘虞卿之父曰宁,子曰堪,乃与表合,盖志误也。’”予按:欧阳公作志在《表》之先,意者其时未有所考,或据杨氏家传书之耳,由是知家传承讹,类有可疑者,不特此也。

但是,解缙在谱序中推断的“杨辂与杨承休不是父子就是兄弟”的观点,明显又是缺乏说服力的。因解缙不是杨氏子孙,所以他并未去作深入考证探究,最终也没有得到正确的答案。

直到嘉靖二十七年(1548),湴塘村进士杨必进编修《庐陵杨氏重修大同谱》时,特意撰作《原始》一文予以纠正。杨必进(14771552),字抑之,号南楼,正德六年(1511)中进士,官至广西兵备副使。现将《原始》抄录如下:

谨按惟敩公谱云:“旧谱自中奉公、诚斋公,下及义方兄所编辑,皆载侍郎上去承休六世,为岩孙蟫之孙。”考之《宋史》,覃本名蟫,仕宋在太宗、真宗间,时代悬绝,况辂仕吴杨,与岩相吴越,皆同在五代初,而以(岩)为(辂)五世祖,其误无疑。

比阅文贞公所跋《宋史·杨覃传》云:“传所载承休以下世次,至覃之子,皆与谱合,而考宋官制有虞部员外郎,是始祖非仕南唐,其为员外郎,实在宋也。”然又有疑者,史传云:覃卒于大中祥符四年,而族祖丕登大中祥符八年进士,丕溯始祖六世,溯覃八世,四年遽及八世,其误明甚。又阅春雨解公所撰族谱记云:“辂之守吉,实在唐末杨吴之初年,而虞部侍郎伪吴之官号也,以时世考之,辂决非岩曾孙,其与承休非父子则兄弟耳。”纷纷论议,卒无定见。

必进于是命男淳纠合群疑,翻阅旧谱,而又取正诸史鉴纲目,《五代史·南唐》等书,即其世次,稽其岁月,反覆穷究,推算积分。期月余,始有一得之愚,乃知:所谓在宋者,固非也;所谓在南唐者,亦未为定论;所谓在唐末吴杨初年者,固得之矣。惜其未得吾家旧谱而详观之耳,何也?盖旧谱所载,辂公有二:其一讳辂,字殷驾,归厚之子,昱之孙,而杨绾相唐代宗者,其从伯祖也,去章为三十世;其一讳辂,不字殷驾,文友之子,岩之曾孙,而杨覃仕宋太宗者,其祖也,去章为三十九世。自绾而历曰归厚、曰辂,以至于丕,凡八世,自大历二年以至于祥符八年,凡二百四十年,每以三十年一世数之,共该三八二百四十年,无少错欠,固非四年遽及八世者,无疑一也;绾生于盛唐之时,辂生于伪吴之初,相去几百余载,祖在先而孙在后,世次明辨,又非同在五代初,而以(岩)为(辂)五世祖者,无疑二也;辂去绾为三世,今去辂为二十五世,合之共廿八世,每以三十年一世数之,二十世该六百,八世该三八二百四十,合之共该八百四十;而自大历二年数之,以至于嘉靖廿七年,正与此数合,非若自宋迄今仅五百六十年,而其世次止该十八者,无疑三也。

况《九江萧氏谱·诸先贤题识》皆云:“萧氏始祖霁,虞部侍郎杨公辂甥,侍郎尝荐于吴主曰:‘臣有外甥,武勇绝人,见在厥下。’王遂用之,为武宁令,今乾贞初年手敕尚在。”甥已为萧氏始祖,舅即杨氏始祖,是可证者一也;乾贞,伪吴杨溥之年号也。辂既仕吴杨,若以为文友之子,则吴越与淮南世仇,不应承休子孙有来仕淮南者,是可证者二也;史传覃生文友之下而未及其子,旧谱辂字殷驾,之下亦未及其子,安知锐、鋋非前辂子乎?是可证者三也。余故敢谓:始祖为归厚之子,昱之孙,而其刺吉州、家庐陵者,实在唐末吴杨之初年也。

或曰:大中诸君子,识学超越今古,彼独弗能考而无疑乎?殊不知旧谱虽系辂为文友之子,而辂之下则注或曰字殷驾,曰或之者,疑之也,其所以未决其疑者,意者始祖迁吉之后,至大中公八世始修谱,中间散逸未可知,不然,其亦据《聚话录》《流芳谱序》以为之信耳。盖《聚话录》,覃所作;而《流芳谱序》,大雅所志,皆承休之子孙,宜其详于本派,是又未可知也。

呜呼,家谱传袭,类多有错讹者,不独吾族然也。矧史书尽天下之耳目,极俊彦之较正,公万世之是非,固未有可疑者。故予今日之《原始》,亦据绾之相代宗,覃之仕太宗,与夫乾贞、祥符之年号征之尔,敢用智以乱承宪哉?始存其说,以俟后云。二十三世孙、湴塘必进识。

为彻底弄清楚庐陵杨辂的族源和世系问题,杨必进不仅组织族人查阅各地杨氏族谱,而且委派长子杨淳赴陕西华阴对谱,在此基础上撰作《原始》,并抄录于庐陵杨氏族谱之首。文中他采用“三疑三证”之法,且以翔实的史料来厘清杨辂的族源和世系。首先,他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指出杨存和杨万里谱序中的错误说法,即杨辂所任虞部侍郎是吴杨官号,并非李唐官号,出任吉州刺史是在杨行密任吴王时期,并非南唐李氏时期。其次,作者明确指出唐末五代有2个名叫“杨辂”的人,其中一人“讳辂,字殷驾”,是杨归厚之子,杨昱之孙,仕于唐末、杨吴时期,另一人是杨文友之子,杨覃之孙,仕于宋真宗时期,这两个“杨辂”世次相差8世,年龄到是相差不大。关于杨覃,《宋史·杨覃传》载:“承休生岩,即覃祖也”,“太平兴国八年(983)举进士擢第”。假若将这二人视作同一人,必然会出现时间只相差4年,世系却相差8世这种低级错误。

此外笔者认为,《原始》文中“今乾贞初年手敕尚在”之句时间表述有误。乾贞是五代南吴睿帝杨溥的年号,时间为927年十一月至929年十月,这句话意思是说,乾贞年间朝廷颁发的萧霁任武宁县令的手敕仍在。井冈山大学已故的萧东海教授曾撰文说,时间应是乾德二年(964)才正确。也有庐陵萧氏裔孙撰文说,应是五代后梁乾化二年(912)。但笔者认为,“乾贞”“乾德”“乾化”这3种说法均值得商榷,应是唐昭宗乾宁二年(895)才合情合理。理由是:

第一,有必要先介绍一下杨行密的生平经历。杨行密(852905),乾宁元年(895)封为弘农郡王,于天复二年(902)至天佑二年(905)在吴王位。杨行密是五代十国之吴国的奠基人,去世前李唐王朝仍然存在,他是封国国君而已,不可能有年号。杨行密与秦宗权、孙儒为争夺江淮一带而相互交战是公元892年前后,与权臣朱全忠交战是公元902年前后。第二,杨归厚的生卒年大致是776831年,其子杨辂的生卒年大致是824909年,湴塘村人杨存作《杨氏流芳谱系序》也说:“杨行密作乱,不得归弘农,遂家于江南。”意思是说,杨辂赴任吉州刺史那年,杨行密尚在人世,且那时仍在打仗,时间应是在唐天祐二年(905)之前。第三,萧霁是杨辂的亲外甥、杨归厚的外孙。杨辂是任虞部侍郎一职时向吴王推荐萧霁出任武宁县令的,这就表明萧霁任职时所获得的手敕,应比杨辂出任吉州刺史以及父子徙居庐陵的时间要早得多,就他们三人的年龄及出仕而言,萧东海老先生提出的“乾德二年(964)”观点明显难以令人信服,因为那时杨行密、杨辂均早已去世。第四,古代文人常有“厚古薄今”的思想。杨辂的官职是杨行密所封,李唐政权并未给他封官,只能以虞部侍郎的官号来称呼他。就年号而言,杨行密生前未建立独立王国,有实权却不可能有年号,后来随着吴杨政权的建立和垮台,五代十国的更替,各独立王国的年号众多,于是才有此误。

综上所述,杨辂的父亲应是杨归厚(约776831),字贞一,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刘禹锡是同时代之人,且三人相交甚笃,唱和诗颇多。杨归厚曾任凤州司马、万州刺史、唐州刺史、虢州刺史等职,生有二女一子,是刘禹锡长子的岳父,且亲家刘禹锡撰有《祭虢州杨庶子文》。又因该祭文中有“子之少孤”“天命不长”等表述,可知杨归厚自幼父母双亡,自己去世较早,这就为庐陵杨氏将始祖杨辂的族源接错埋下了伏笔。两宋时,庐陵杨氏被欧阳修为岳父杨大雅撰作的墓志铭等文所误导,以致将庐陵杨辂说成杨文友之子。而杨必进所撰《原始》一文,仅是抄录于庐陵杨氏族谱之首,庐陵地域之外的杨氏族谱并未得到纠正,才导致杨辂的父亲、祖父是谁的问题争议了几百年。

五、湴塘世系

一世杨辂(约824909),字殷驾,号朴斋,陕西华阴人,杨震29世孙,湴塘村光绪版族谱中说他曾中进士。

二世杨鋋,湴塘村开基祖,杨辂次子。族谱载:“任海昏令,随父相宅,得吉水杨庄之西湴塘,知为发潜之地,遂居之。”关于湴塘村名,顾名思义是指淤泥较多的池塘。相传杨鋋要择新居,某日与父亲杨辂、兄长杨锐一道乘马来到南溪畔,马陷于淤泥之中,进退两难。杨鋋父子见此地前有朝元岭,后有后龙山,中有南溪水,眼前是七八口大水塘,四周平地可开垦农田,乃风水宝地,于是择此开基,取名湴塘。

三世杨宏徹,族谱载:“葬东岗山洛水塘,配(缺),生二子。”即长子杨延邦,次子杨延宗。

四世杨延宗,族谱载:“字世承,葬、配缺,旧谱列为利字图。今湴塘文节诚斋公是其后也,生三子。”即长子俗名四十一郎,次子俗名四十二郎,三子杨广。

五世杨广,族谱载:“配(缺),葬(黄桥镇)南陂大樟树下,双塚,生三子:绪,式,遇。”

六世杨绪,族谱载:“绪,广公长子,行十二,葬(吉水)西塘头,配陈氏,葬南坡大樟树下,与翁茔相近,生一子。”

七世杨堪,族谱载:“堪,行大郎,配陈氏,合葬担水塘西,生五子。”即长子杨希甫,次子杨希方,三子杨希开,四子杨希问,五子杨希彦。

八世杨希开,族谱载:“字先之,住佃坑,葬云际寺侧,配罗氏,葬西塘头,生七子。公矢志振家声,每年延师教子弟,必请两先生,其一彭恕,字安行,以训年长者;其一曾,轶其名字,以训年幼者,同族中奉公存、梧州推官文明皆贫,公为之代束修,赠衣食以玉成之。虽七子未有荐名,而其后诚斋、东山以文学名天下,子孙封荫屡世,公之食报,岂有爽哉!见《诚斋家约》内。”杨希开生七子,长子杨敷道,次子俗名三十郎,三子杨骥,四子俗名四十郎,五子杨韶,六子杨元中,七子俗名五十郎。

九世杨元中,族谱载:“元中:行四十三,字格非,赠承务郎。诚斋《焚黄文》云:‘公经明行修,师范学者,德克泽厚,诒于后人。’”生三子,即长子杨藩,次子杨芾,三子杨蔼。

十世杨芾(10961164),族谱载:“芾,行十二,字文卿,号南溪居士,以子贵累赠通奉大夫。家极贫而事亲能孝,详《宋史传》。‘诗句典丽,字画清壮,’见周益公跋语。生于宋绍圣三年丙子(1096),至隆兴二年(1164)甲申年,六十九而没。”杨芾家贫好学,博学多才,精通《易》学,诗文字画样样精通,以教书为生,《宋史·孝义传》卷456有传。

十一世杨万里(11271206),族谱载:“万里,芾公子,行五五,字廷秀,号诚斋,母毛硕人。出生于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丁未九月廿二日子时,绍兴庚午(1150)以《书经》举于乡,癸酉(1153)再举,甲戌(1154)成进士,历官通奉大夫、宝谟阁学士,庐陵郡开国侯,食邑一千户,累赠少师、金紫光禄大夫,谥文节,著《诚斋全集》一百二十三卷、《易传》二十卷、诗策行世。其生平行实具详《宋史传》中,薨于开禧二年(1206)丙寅五月八日午时。闻韩侂胄擅开边衅,愤忱不食,手书八十四言,掷笔端坐而逝,葬本里污泥塘莲花形,墓载县志。”杨万里家世问题探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