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吉水桥头村史话

(2020-12-29 12:41:19)

吉水桥头村史话

杨巴金

 

桥头村位于吉水县尚贤乡北部,东临天井村,南靠华山村,西面是农田,北依塘尾村,距吉水县城约20公里。全村均为王姓,现有农户350余户,1500人左右。桥头村地势平整,村南有一条小江,村北有一条小溪,村内有数口大水塘,村外不远处有数座矮山,地理位置优越,极适宜于农耕。千百年来,桥头王氏在这里繁衍生息,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且书写出灿烂的伍嘉塘文明。

一、桥头王氏的历史渊源

桥头王氏的开基祖最早可追溯到北宋初期的王安上。据桥头王氏收藏的《伍嘉塘王氏族谱》载:王安上,字逊甫,号十宣教,江西临川人,系北宋著名改革家、宰相王安石(1021—1086)的同母三弟。王安上共有7兄弟,王安石排行第三,他排行第七。王安上官至湖州太守、提点江南东路刑狱改吉州,族谱中说他雅爱吉水山川之秀,因家吉水白沙潭竹山,今驿亭其故址也,徙居于金滩镇白沙村,为吉水王氏一世祖。王安上晚年被朝廷封为右赞善大夫,权三司使,在当时政坛和文坛皆有一定的影响。

大约在北宋末期,王安上的曾孙王端礼迁徙至吉水县枫江镇花园村,为花园王氏一世祖。据民国时期编修的《花园王氏族谱载》:王端礼,字茂甫,1088年中进士,官初授桂阳县尉,升富川县令,因慕濂洛之学(周敦颐学派),慨然以道自任,40岁时就上奏朝廷请求致仕退休,后在枫江镇赣江边创办书院,筑书斋于南山,延请四方来学之士。王端礼著述甚丰,著有《强仕集》、《茶谱》、《字谱》、《易解》、《论语解》、《疑狱集》,其中《茶谱》成书于1100年左右,享有盛名。杨万里的门生兼好友、庐陵青年才俊王子俊便是王端礼的曾孙。

王子俊弟弟叫王子信,字忠臣,王子信的孙子王文卿则从吉水县花园村徙居于新干县高冈柏下,因那时还未设立峡江县,实属当今的峡江境内。大约在宋末元初时期,王文卿的曾孙王朝凤又从峡江县高冈柏下迁徙到吉水伍嘉塘,即今天尚贤乡桥头村至秧塘村一带。

明末状元刘同升曾受姐夫姐姐之托,以姻弟身份为桥头王氏作《伍嘉塘王氏族谱序》,序中说:伍嘉塘开基祖王朝凤的祖父叫王进道,讳敏,中进士,官金陵御史。父亲是王三友,讳恕,中进士,官江西节度推官。王朝凤,讳琛,诏赠提刑。王朝凤生三子,长子叫王少七,曾参加南宋乡试中省元,官四川省提刑等职。

通过以上分析得知,桥头王氏开基于宋末元初时期,开基祖是王朝凤,系吉水王氏12世,历代吉水王氏先祖可谓是“道德文章,忠孝节义,代不乏人”。

二、“桥头”村名的演变

翻开桥头王氏编修的《伍嘉塘王氏族谱》得知,桥头村一带最早的地名称为“伍嘉塘”。也许人们会问,为何要称作为“伍嘉塘”呢?

笔者通过四处走访尚贤乡老人得知:尚贤乡北部有一座山称为祈山,山上建有一座庙,一直以来香火旺盛。祈山下地势平坦空旷,池塘众多,且与纵横交错的小溪与之相通,形成了一处“旱季不缺水,汛季不内涝”的天然水系,极适宜于居家和农垦,于是王氏先祖就选择今天的桥头村一带开基立业,地名中自然就有一个“塘”字。再查阅《现代汉语字典》得知:“伍”字是会意字,表示五人构成一个集体,它还可以作动词用,有“交互错杂”之意。“嘉”字是形声字,“字从壴,加亦声”,本义是表示“鼓手们以击鼓声加上呐喊声助威”,引申义是齐心协力,结局完美,今天可解释为“善,美,吉庆,幸福,欢乐”之意,于是人们将塘多、田多、小江小溪交互错杂的桥头一带命名为“伍嘉塘”。直至今天,桥头村四周相临的自然村的村名仍有官塘、秧塘、茄塘、桐木塘、主木塘、塘下、塘尾、大塘背等地名。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在伍嘉塘开基立业的不仅有王氏,而且还有彭氏、刘氏等,且《伍嘉塘王氏族谱》中有时会将“伍嘉塘”简称为“伍塘”。

随着伍嘉塘王氏的繁衍和迁徙,其中有一支王氏迁徙至金滩镇塘下村,而尚贤伍嘉塘王氏又分成两房,其中一房徙居至华山、秧塘村附近,于是桥头村王氏觉得有必要将本村的村名叫得更具体、更形象。因桥头村南面有一条江蜿蜒而流,村北有一条小溪绕村而过,人们要出行方便,就不可避免地建了许多座石拱桥。据桥头村老人们回忆,民国时期桥头村至少有8座桥,即村庄南面的大江上有过水桥、还桥、大塘桥、北山桥等4座,村庄北面的小江上有庙仔前桥、新桥、锁北桥、官陂桥等4座。因桥头村位于村北小江上的庙仔前桥的南面,人们对祈山之庙又极为虔诚,于是将村名改称为“桥南”村,时间大约是在清代初期。今天桥头村“大祠下”门前仍保留了一座进士门楼,上书“进士”两个大字,门楼后面原来有一副楹联,云:“世居桥南,屋小乾坤大;家贫教子,人穷志气高”,该楹联既表达了桥头王氏企盼儿孙人穷志不穷,走读书成材之路的志向,又间接证明了该村有“桥南”村名的历史。

大约到了清末时期,桥头村王氏外出求学、经商开店和做手艺谋生的人特别多,如今现存的110余栋建于清末民国的青砖古建筑便是有力的证明。离家在外的桥头人十分渴望成功,凡事冀望中头彩、拔头筹,即希望祈山之庙神庇佑村里的读书人中举人进士,经商开店的发大财,做手艺谋生的赚大钱,并取意于北宋大诗人苏东坡的“酒沽横荡桥头月,茶煮青山庙后泉”诗句之义,于是将村名易名为“桥头”村。如今,村里仍流传的“桥头前后两条江,升官发财崽成双”民谚,便是桥头人内心渴望成功,凡事拔头筹的直接表白。

三、桥头王氏的历史名人

1、南宋庐陵青年才俊王子俊。王子俊,字才臣,号格斋,枫江花园村人,系桥头王氏的族祖。王子俊年轻时就很有才学,文思敏捷,悟性极高,名噪庐陵,杨万里称他是“其于古圣贤书,一见便领其妙,下笔无俗下语。”他的诗典雅流丽,由衷而发,渐近自然,无组织之迹,卓然自成一家,与杨万里的诚斋体相近。王子俊与一代诗宗杨万里、南宋名相周必大、理学大师朱熹、吉州太守杨方等人均有交游,并得到他们的赞赏,唱和诗颇多。王子俊著有《格斋四六》1卷、《三松集》18卷、《新庐陵志》、《史论》、《师友绪言》、《三松类稿》。

2、明代清廉名臣王骥。王骥(13931458),又称王冀,字德良,号介庵,桥头村人,1411年中举人,1421年中进士,官刑部主事,调工部,升贵州按察副使,一生清廉,有“床头仅有公孙被,袋内浑无子母钱”诗而传名,著有《介庵集》。

3、明代御史王臣。王臣,桥头村人,1453年中举人,授南京御史,奉命巡视山西解池盐,绳贪污,辑奸盗,盐利大增,有名声,卒于官,当地人立祠祀之,明代正德皇帝赐祠名为“忠爱”。王臣有2个儿子,长子王佐,次子王佑,均生活于明代正德嘉靖年间。据罗洪先《忠爱录序》载:王佐于1513年中举人,并外出做官。王佑曾经收集吉水师友乡人所撰纪铭各类文稿,编辑成《忠爱录》,罗洪先为之作序,光绪《吉水县志》中对其父子三人均有记载。

4、民国北大学子王文德。王文德(18931971),字愚谷,又称王天益,桥头村人,幼时读过私塾,当过学徒,在家种过田,在辍学的四年里也不忘发奋学习,后来由吉安白鹭洲中学考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于读书19265月毕业。北大毕业后,王文德先后在外地企业、政府机关工作过,还曾经经商开店,但毕业精力还是在吉水、吉安的教育事业上,如1938年复办吉水私立文江中学并自任校长,1948年前后供职于吉安乡村师范学校等,为吉安的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无私奉献。

此外,桥头村王氏名人还有:蒋经国担任赣州行署专员期间时,担任其生活秘书的王永年;上世纪40年代在国民党军队里担任团长兼代理旅长的王觉华等人。

(本文系杨巴金为吉水县桥头村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传统村落而撰文)吉水桥头村史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