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万里《初入淮河四绝句(其一)》诗二字解读

(2019-10-22 09:10:50)

杨万里《初入淮河四绝句(其一)》诗二字解读

杨巴金 

 

有人曾问我:杨万里《初入淮河四绝句(其一)》诗,不同版本中该诗有2个字不同,那么该如何确定才妥当呢?

在这里,我先介绍一下清前期家刻板《诚斋集》的镌刻情况。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三月,吉水县湴塘村举人杨振鳞和秀才杨钟岳、杨恩荣等人专程赴吉安府城,去拜访时任儒学教授的抚州人杨云彩,告知湴塘村杨氏族人已经筹集资金,准备将杨万里的诗文集锓木。之后,在吉水知县彭淑等人的帮助下,分为两次镌刻,其中《诚斋文集》42卷、《附录》1卷、《诚斋诗集》40卷和《杨氏人文纪略》4卷,共有85卷,木刻板有1492块。值得说明的是,《诚斋文集》另外40余卷,因版本不佳、篇次凌乱、亡佚较多等原因,未予锓木。这套木刻板在学界称之为家刻本,书名为“杨文节公诗文集”,具有很高的学术版本价值。

翻开家刻板《诚斋诗集·朝天续集》卷29,集中所录的《初入淮河四绝句(其一)》诗曰:

船離洪澤岸頭沙,入到淮河意不佳。

何必桑乾方是遠?中流以北即天涯。

再翻阅清乾隆年间纪昀等人编成的《四库全书·诚斋集》卷27,集中所收录的《初入淮河四绝句(其一)》诗,与家刻板所录之诗文字全部相同。

但是,翻阅民国年间张元济等人编成的《四部丛刊·诚斋集》,集中所收录的《初入淮河四绝句(其一)》诗则是:

船離洪澤岸頭沙,人到淮河意不佳。

何必桑乾方是遠,中流以北即天涯。

于是,当代人使用简体字后,有的地方的学生课外读本以及网络所收录的《初入淮河四绝句(其一)》诗,对“桑乾”2字有两种不同的写法,即:一种是写成“桑干”,另一种是写成“桑乾”。至此,读者们至少会发现2个问题:

1)该诗第二句第一个字,到底是“入”字,还是“人”字呢?

2)该诗第三句第四个字,到底是“乾”字,还是“干”字呢?因为古代时“干”的繁体字就是写成“乾”。

为此,笔者通过电话与杨万里研究专家、江西师范大学王琦珍老教授沟通并作商量后,现就这两个问题作如下简要分析。

一、是“人”,还是“入”字呢

假如只从表面意思来理解,“人”字或者“入”字,从诗意表达来说都解释得通。但笔者认为,按照作者杨万里的本意,此处应该是“人”字。主要理由有:第一,从作者内心的角度看,他是要想表明:凡是具有南宋国民身份的人,只要到达淮河之畔,其内心就会沉重不安,显得很不自然。第二,从与上一句相比对来看,“船”字对“人”字,这是名词对名词;“离”字对“到”字,这是动词对动词,且意思相反;“洪泽”对“淮河”,这又是名词对名词,其中第2个字是“泽”,又对应“河”字,可谓对得十分工整匹配。第三,从平仄的角度来看,“船”字与“人”字也是相对应的。

反之,假如将此字确定为“入”字,那么,它与本句第二个“到”字,两字属于意思相同的重复字,这对古人写诗而言,则是极其忌讳的。

究其原因,笔者猜想,这应是古代刻板师傅的不严谨而造成的,因为古代民间刻工镌刻时,由于他们的粗心大意或偶而的随意,致使部分古籍中的错字、别字现象较为普遍。古书刊刻过程中,这种将字混刻的现象到有不少。例如,常将“己”、“已”、“巳”字混刻,常将“日”与“曰”字混刻,其主要原因:这些字的外形相近而容易出错。杨万里《初入淮河四绝句》(其一)诗中,将“人”字误刻为“入”字,也应该是属于此类情形。此外,古代族谱中,也常有因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混刻为异字者,例如常常将“以前”刻成为“已前”或“己前”。

又如,有的刻工为了节约木板面,于是在目录中故意颠倒次序,或将两至三篇诗文的标题合并在一竖行之内。但是,在各卷的正文中,其次序排列又是完全正常的。此外还存在目录中将长标题删去很多字,变成为精短的标题,但在正文中长标题又是完好无缺的。究其原因,绝大多数是因与刻工或者书丹者的个人僻好或习惯有关。

当今学界,作者点校古籍时,有的人在改回后,绝大多数人会出校记予以专门说明,但也有不少人是径自纠误而不出校记。笔者猜测,民国年间张元济等人编辑《四部丛刊·诚斋集》时,应是编者们依据自己的判断,直接更改,而没有作专门的纠误说明。

二、是“桑干河”, 还是“桑乾河”呢

笔者认为,古版诗文中的“桑乾”一词,现代文应读作为“桑干”。缘由有:

桑干河在永定河的上游,是海河的重要支流,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和山西省北部朔州一带,流经忻州、朔州、大同、张家口市等地。

关于“桑干河”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是相传每年桑葚成熟的时候,该河常会干涸断流,故而得名。另一说是西汉时曾该地域设置过桑干县,由古桑干县而得名。

“乾”字古代时有两个读音,一个是读qián,一个是读gān,即“干”的繁体字。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推行简体字后,于是就写成“桑干河”了。

再如,唐代刘皂(有一种说法说作者是贾岛)题作的《旅次朔方》诗(又一名为《渡桑干》)云:“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诗中的“桑干水”即是指桑干河,因为该河的北面,即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朔方地区。此外,现代著名作家丁玲1948年写成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一文中也是写成了“桑干河”。

三、结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初入淮河四绝句(其一)》诗的正确文字应是:

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

何必桑干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


杨万里《初入淮河四绝句(其一)》诗二字解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